羅馬帝國-貨幣的滅亡與重生(The demise and rebirth of Roman Empire’s currency)

羅馬共和國(前509年-前27年)到羅馬帝國(前27年–395年)

羅馬的擴張路線 Source

大約在西元前300多年,當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的士兵氣勢洶洶的往東入侵小亞細亞並逐漸征服整個波斯時,下一個將要輝煌的國家在位於希臘西邊的義大利半島崛起了,羅馬共和國和其他國家最不一樣的是他的公民制度,亞歷山大多是花錢找僱傭兵打仗,而羅馬的軍隊則是由他們的公民組成,公民組織起來向外擴張,打勝仗大家都有得分,大家為自己而戰,這是羅馬強大的發展基礎,對羅馬來說戰爭就是一門生意。

羅馬人長期以來一直使用金屬貨幣,在公元前四世紀,出於安全的目的、也是將財富與宗教的「神聖」結合,羅馬人將財寶存放在女神莫內塔的神廟(Temple of Juno Moneta)中,莫內塔的神廟位於鑄幣廠旁,在未來拉丁語的莫內塔”moneta"就衍生成了英語的錢"money"和鑄幣廠"mint"。

觀察羅馬共和國的擴張路線就可以發現是哪裡有錢往哪裡打(搶了富饒的迦太基、打了高盧),古羅馬人很欠黃金,財政支出需要、裝飾顯擺需要、拉攏人也需要,按照共和體制,不是爸爸當皇帝兒子就是皇帝,得要讓元老院的元老們同意才能掌權執政,錢多的說話大聲,權力及地位得靠金錢疏通。到了凱薩(Caesar, 西元前49年-44年統治)時期,羅馬共和國的疆域發展到了鼎盛,整個地中海儼然變成了羅馬共和國的內海。

羅馬元老院 By Cesare Maccari

隨著版圖越來越大,事情漸漸有了變化,一是原本的共和體制慢慢朝帝制邁進,從「奧古斯都」屋大維(Augustus, 西元前27年-14年統治)開始,就象徵了羅馬「共和國」的落幕,迎來了羅馬「帝國」,雖然元老院仍在並享有崇高地位,但象徵「第一公民」的屋大維已經開始具有法定的君王權力。

印有「奧古斯都」屋大維的羅馬金幣(Aureus) Source

再來就是隨著羅馬的擴張疆域到了極限,過去靠著侵略而發財致富的路子已經行不通了,羅馬的統治者們將要開始捉襟見肘,既沒有錢搶、又得花錢統治領土,很快皇帝們就動了歪腦筋要想到靠著降低金銀幣的貴金屬含量來弄錢。具體做法可以是直接減輕硬幣的重量,這麼一來,舉例來說,原本能熔煉10枚硬幣的金或銀現在可以熔煉14枚硬幣,因此金幣總數變多;執政者可以要求所有人帶金幣回來重新熔煉,帶10枚8克的還你10枚5克的(只是印上新的頭像),一來一往政府賺了30克。這招當人民笨笨的時候特別好用,但你不能瞞過所有人。

這就是古代的「貨幣貶值」了,貨幣貶值有非常長遠的歷史,古希臘人大狄奧尼西奧斯(Dionysius I of Syracuse, 西元前432年-前367年)就曾跟他的市民借錢,從他的公民那裡借了很多錢,後來想不到辦法償還,於是他下令將城裡的所有硬幣都交給他,否則將被處以死刑,然後他重新給硬幣蓋上印花,現在每一枚德拉克馬的硬幣上都寫著兩德拉克馬,於是輕鬆還債。

雖然現在我們知道貨幣貶值將會帶來通貨膨脹,而嚴重的通貨膨脹將導致社會動盪,但當時人們不了解,或是沒有太多這種保護貨幣的偉大情操(現在也不見得有),反正缺錢就是想辦法生錢出來,其他不管。於是金幣(Aureus)的含金量開始逐漸下降,仔細觀察就發現早期的皇帝都能撐一陣子,然後悄悄地貶值一些些,但從卡拉卡拉(Caracalla)開始就隔三差五的偷金子,卡拉卡拉的成就之一是建造了著名的羅馬浴場,到今天該遺址都還是旅遊勝地,政府財政赤字卻還要砸錢做偉大的公共建設絕對是人類的古老傳統(近的例如胡佛水壩就是在大蕭條時建造,遠的例如帕德嫩神廟在雅典與斯巴達的戰爭中邊打邊蓋)。

羅馬浴場 Source
羅馬帝國金幣(Aureus)含金量 Source

古羅馬帝國的金幣(Aureus)源自拉丁語中的金字(“aurum”),生產於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四世紀,它最初價值是 25 個銀幣(Denarius)。相比金幣,更廣泛用於日常交易的銀幣貶值情況則更加嚴重,凱薩時期(西元前50年)的銀幣一個重達3.9克,到了尼祿時期(西元64年)銀幣掉到3.4克,之後重量變化不大但純度降低,白花花的銀子混入青銅開始呈現奇怪的暗紅色,卡拉卡拉時代推出了一種全新面額的銀幣(Antoninianus),根據羅馬官方的說法新的銀幣價值等同2枚舊的銀幣(Denarius),但事實上含銀量僅有1.5個舊銀幣,這招跟大狄奧尼西奧斯一樣,把銀子悄悄挪進自己的囊中。

羅馬帝國銀幣(Denarius)含銀量逐漸下降 Source
古羅馬人發明了一種特殊的採礦技術-液壓採礦(hydraulic mining),方法是從高處用水壓衝擊岩石,將岩石崩壞、分解,伊比利半島(今西班牙)是古羅馬人的主要礦場之一,液壓採礦後的滿目瘡痍讓如今的拉斯梅德拉斯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這方法在1852年的加州掏金熱潮出了名,數百萬噸泥土和水被輸送到山間溪流中,舊金山灣成為了污染物的出口,隨著越來越多人的抗議,一直到1884年美國政府以法律禁止液壓採礦。
拉斯梅德拉斯 Source

公元235年左右開始,羅馬帝國的危機開始顯現,首先是經濟危機,原本靠著戰爭帶來土地與財富,國家機器得以運轉,現在靠著偷偷降低含銀量,造成了貨幣貶值,貨幣不被信任又造成交易量低下,於是經濟開始衰落,陷落了經濟困境的死循環,其次是內戰,西元235年到西元284年,26個皇帝來來去去,隨著每一位短命皇帝上台,他們都需要快速籌集資金來支付軍隊的「加盟獎金」,而最簡單的方法又是貨幣貶值偷銀子。宗教方面也出狀況,羅馬高層是信仰多神教,然而社會主體是多是信仰基督教,底層民眾不甩貴族,額外的徵稅、徵兵都困難,人心渙散、奴隸起義、統治集團內戰、生產力低下、外敵虎視眈眈,這就是羅馬的三世紀危機

銀幣Antoniniani的逐年貶值 Source

三世紀危機後期,銀幣Antoniniani幾乎完全由青銅製成,其中的銀含量已經不到5%,此時這種硬幣幾乎一文不值,並被數百萬人遺失或丟棄,羅馬政府收稅也開始要求實物支付。這和二十年代的德國魏瑪共和國的惡性通貨膨脹沒有什麼不同,當時紙幣被肆無忌憚地大量印製。

印有戴克里先的羅馬金幣(Aureus) Source

284年上任的戴克里先(Diocletian)是羅馬帝國第一位真正大權獨攬的皇帝,他透過了阻擋外敵(日耳曼人、波斯人)的入侵將羅馬從滅亡的邊緣拉了回來,並且也同時穩住了自己的帝位,戴克里先廢除了元老院的權利,讓元老院形同擺設,他用「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朱比特」來神化自己,在此之前帝王是以「第一公民」的形象出現,但現在帝王形象是半神了,若有人想要覲見,那得需要五體投地才行。

戴克里先除了加強了對基督徒的迫害,也發現羅馬帝國太大不好管理,於是想出將羅馬拆成東西兩半,兩邊共四個帝王管理、兩正兩負(正稱號奧古斯都、負稱號凱薩),建立了四帝共治制,這也為日後羅馬帝國分為東羅馬帝國與西羅馬帝國埋下種子。

戴克里先也致力於經濟改革,他發行了高純度的金幣、銀幣,然而數量太少且一流出就被大家藏起來(雖然發行了高純度的貨幣然而面額是跟舊的不純的幣一樣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相當程度上國家是虧錢在鑄造這些貨幣,最終貨幣改革宣告失敗。西元301年為了壓制通膨頒布了「最高價格法令」,他聲稱是因為商人的貪婪造成物價上漲,該法令對商品售價超過上限的商人進行處罰,然而其無法制止通漲惡化(到今天都是一樣,當物價失控了,常常會看到政府搬出法令禁止商人漲價,然後幾乎是以失敗告終,如1970年代的高通膨時期美國政府的物價管控)。

戴克里先在位時羅馬帝國東西兩邊共四位皇帝都能好好聽話,但當戴克里先過世後,四個皇帝都想當唯一的皇帝,於是內亂又開始了,一直到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西元前306年-337年統治)結束了四皇共治、重新統一了羅馬。

君士坦丁大帝 Source

君士坦丁大帝影響後世最深遠的便是頒布米蘭敕令,讓基督教合法化,君士坦丁的軍隊中有很多的基督徒,在君士坦丁與對手馬克森提烏斯決戰的前夜,他說他抬頭看見了十字架,於是下令在軍旗上繡上十字架跟耶穌的形象(其實可能也只是讓既定事實合理化,因為實在太多基督徒),靠著宗教的力量統一了羅馬,君士坦丁主張自己是基督教守護者,臨終前接受受洗成為了基督徒。

君士坦丁&太陽神的金幣(Solidus) Source

平息了內亂下一步就是弄錢了,既然無法繼續靠對外侵略賺錢,羅馬人此時將目光瞄準過去沒太注意的「商業貿易」。當時的羅馬帝國東部的商業活動明顯的比西部發達,帝國東方連接上了絲綢之路,絲綢、香料等商品也大都從東邊進口,而最好的發展貿易的方法就是把都城遷到東邊,羅馬東邊有很多好城市,雅典、特洛伊等等,最終君士坦丁大帝慧眼獨具選中了古希臘城市「拜占庭」(今天的伊斯坦堡),拜占庭位於歐亞大陸之間的咽喉要道之上、西面愛琴海、地中海,東是黑海,南來北往的商人都會在這交易。

君士坦丁大帝稱新的都城為「新羅馬」,然而人們更願意稱其為君士坦丁的城堡-「君士坦丁堡」。

絲綢之路(黃點為君士坦丁堡,紅線是陸路;藍線是海陸)Source

穩定的貨幣是商業發展的基礎,君士坦丁大帝大力發行了之前戴克里先的少量金幣(Solidus)來取代舊金幣(Aureus),以此來增強羅馬金幣的可接受度,Solidus一枚重4.55克是當時最重的金幣,並且純度達到95%(理論上要純金但限於技術),君士坦丁以國家黃金儲備做後盾,嚴控國家貨幣體系,該幣發行了700年維持一樣的重量以及純度,即便到後來羅馬帝國消失、帝國正式東西拆分都是硬通貨(700年,世界沒有其他貨幣維持這樣久)。

狄奧多西大帝的金幣(Solidus) Source

到了395年,狄奧多西大帝(Theodosius I, 西元379年–395年統治)除了正式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外,他去世時將東西羅馬分別給自己的兩個兒子繼承,該遺囑把帝國一分為二,從此羅馬帝國就正式分為東羅馬帝國與西羅馬帝國,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蠻族滅絕,而東羅馬帝國-後世稱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則在君士坦丁堡一直撐到1453年才被鄂圖曼土耳其攻克。

拜占庭帝國(395年–1453年)

聖索菲亞大教堂 Source: feferoni / Adobe Stock

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殞落、東方帝國的崛起,不論是當錢幣或是裝飾權力,黃金變的越來越重要,沒有比黃金更能象徵國家力量的東西。黃金也象徵安全,例如軍費是以黃金交付,拜占庭一直有外敵,保加利亞、日耳曼(今德國),7世紀後有阿拉伯的穆斯林,拜占庭交付黃金給同盟換取保護力量(例如法蘭克)、同時也賄賂潛在的侵略者(例如讓倫巴比一直保持內鬨)來保持安全。

拜占庭的金幣-Solidus被描述為「中世紀的美元」到哪都能被接受,甚至可能比美元更好,Solidus在穩定性和內在價值方面超過了美元(美元的內在價值是信心)。事實上,它的記錄從未與任何其他貨幣相提並論甚至接近,Solidus不僅僅是一塊金子,更是一種象徵和一種信仰,在軍事事務以及貿易和商業方面,拜占庭財富和金融影響力的基礎就是這種奇妙的金幣。

拜占庭貿易基本上遵循三角模式,一個方向涉及西方的歐洲,另一個方向涉及南部的穆斯林。 拜占庭幾乎不從歐洲進口任何東西,但向他們出售奢侈品,包括最好的紡織品和金匠打造的藝術品,拜占庭的建築風格-外面圓頂,裡面用一堆黃金裝飾的金燦燦奢華風,當時變成主流,例如在威尼斯的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君士坦丁堡織造的絲質織物也在歐洲與金匠的珠寶和裝飾品一樣大受歡迎,需求量如此之大,以至於拜占庭人也種植自己的生絲。

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內部裝飾 Source
在19世紀以前,英鎊的單位為三級制:鎊(pound)、先令(shilling)、和便士(penny)。就是受羅馬貨幣體系的影響,鎊的符號是「L」或是異體寫成的「£」,來自於拉丁文的鎊「libra」(libra也代表秤重的天秤),1鎊「£」=24先令(shilling縮寫s,來自羅馬金幣的Solidus),1先令=12便士(penny縮寫d,來自羅馬銀幣的Denarius)。一直到1970年代英國才屈服,改成跟大家一樣的十進制。
查士丁尼 Source

當一個帝國逐漸變得富有就開始要花錢了,西元527年,著名的查士丁尼(Justinianus I, 西元527-565年統治)成為了皇帝,查士丁尼的主要三項成就,編撰了查士丁尼法典、巨額斥資重建聖索菲亞大教堂、以及對外擴張。查士丁尼法典是羅馬給人類文化最偉大的寶藏之一(收編範圍最遠到古羅馬的哈德良皇帝),取代了舊法律讓商業井然有序,聖索菲亞大教堂則是到今天仍屹立不搖(雖然已變為清真寺),查士丁尼時代東羅馬帝國的疆域達到有紀錄以來的最大疆域,他東打薩珊波斯(絲綢從中國到拜占庭,中間轉了好幾手,東邊的薩珊波斯賺得讓人羨慕),企圖延伸自己的貿易板塊(但失敗了於是用金幣換和平),佔領了非洲北部,並且收復了讓拜占庭的老人朝思暮想的義大利。

查士丁尼時代東羅馬帝國的疆域 (黃點為拜占庭) Source

軍事擴張的代價很大,打了近二十年的戰爭,拜占庭掏空了國庫,甚至開始了賣官鬻爵,在西元565年查士丁尼駕崩時,局勢已經相當危險。此外查士丁尼還遇到大瘟疫,三分之一的拜占庭人口死亡(4000w -> 2600w)、畜生也發生瘟疫。北方的倫巴比人蠢蠢欲動,蠶食了拜占庭在義大利的地盤,查士丁尼死後沒多久,義大利得地盤又丟失了。

沒錢之後帝國又開始走向混亂,繼任的查士丁二世、提比略二世持續發動對外戰爭,到了莫里斯(Maurice, 西元582 – 602年統治)時期,因為缺錢於是將軍權下放到地方政府,而讓地方籌錢的結果就是地方擁兵自重,最後被叛軍福卡斯攻破君士坦丁堡。

希拉克略(Heraclius, 西元610年 – 641年統治)時期,東邊的薩珊波斯已經漸漸拿下了巴勒斯坦、埃及、甚至聖城耶路撒冷,而義大利半島的領土則被阿瓦爾人、斯拉夫人蹂躪。希拉克略甚至已同意退位,讓波斯來選拜占庭帝國的皇帝以討好波斯,然而被波斯人拒絕了。

希拉克略的金幣(Solidus) Source

此時拜占庭的問題就是沒錢,也暗搓搓地讓貨幣貶值,最後希拉克略決定整個放棄羅馬的故鄉-義大利半島來節省開銷(經營意大利半島就像一個財務無底洞),為了徹底斷念想,在他之前是拜占庭帝國是用羅馬帝國的拉丁語為官方語言,而希拉克略則開始用希臘語,靠嫁女兒、送財寶給西突厥,(因為掉了聖城)教會也出錢讓希拉克略親征出兵,最後終於擊退波斯,收穫300噸的黃金也收復了耶路撒冷。

阿拉伯帝國金幣(Dinar)Source

看上去在希拉克略的領導下拜占庭要再次偉大,但一個過去被看不起的民族在薩珊波斯與拜占庭的戰鬥中於宗教的力量下崛起了,這個民族最終會滅掉薩珊波斯和進一步蠶食拜占庭的疆域,並開創世界宗教三大之一的伊斯蘭教。

雖然先知穆罕默德說:喝下用金或銀製成的容器裡的飲料只會讓人的胃袋裡充滿地獄之火(Whoever drinks from a vessel of gold or silver has only filled his stomach with the fire of Hell.),然而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對生活水平的追求也是以拜占庭為榜樣,這可以從《天方夜譚》看出,也例如阿拉伯發行的金幣一開始便是依照拜占庭的金幣來打造的(後來變成印上可蘭經的經文)。

小結

綜觀歷史,使用供給有限的金屬當貨幣的國家總被供給所限制,然後可以總結三種情況:

(1)承受金錢不夠,於是造成商品的需求下降、需求下降價格就會被壓下,但若貿易發達,價格下降將有助出口來讓需求增溫。這條痛苦的路線有時會導致極端的政治、社會後果。最生動的例子就是1930年代的大蕭條。

(2)從別的地方獲得黃金,不論是透過掠奪或是貿易。這條路涉及投機、冒險以及複雜的經濟政治,不是每次都有happy ending,很多時候也是血淋淋的代價。

(3)最簡單的方法,但長期來說也不太能成功,那就是使用鍊金術,一樣多的黃金,鑄造更多的金幣,在位者透過貨幣貶值來掙錢,拜占庭持續700年的金幣(Solidus)在亡國前也開始指數型貶值,這也常常是古今中外每個帝國落幕之前上演的最後掙扎。

3room

作者。

This Post Has One Comment

  1. 匿名訪客

    謝謝你的分享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