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不是你賺了多少,而是你能留住多少錢。
《富爸爸,窮爸爸》
2022年綜所稅,2023年5月報稅適用。
從有歷史紀錄以來,辛勤的勞動者總是得將自己一部分的收成拿出來,去養活那些不用從事的生產事業的人,像是村長啦,到後來就是朝廷官員、皇上等。收穫多少就捐多少的概念就像今日的所得稅,從古至今這都是每個人無法避免的義務之一,但搞清楚所得稅是怎麼計算的有助於讓辛苦的勞工多拿回一些。

各類所得
根據台灣所得稅法規定,只要在台灣有收入,不管是不是台灣人就要繳所得稅。政府為了方便計算納稅義務人的所得,將納稅人在中華民國的所得來源分為以下十種,雖然收入多寡跟需要繳的稅有直接關係,然而考量到為了賺取這些收入需要支付的成本,以下這些所得來源的項目,其中有不少都是可以提出「成本」折抵的。
- 營業所得
你經營的公司分配的盈餘、你合夥的公司分配的盈餘、你投資的公司股票發的股利都屬於營業所得。股利所得可以採用「合併課稅」、「分離課稅」兩種方式(二擇一),投資人可以依據有利於自己的方式進行報稅。理論上除非每年股利收入大於94萬元,或是適用稅率大於20%,否則採用「合併課稅」將會比較划算。
計算方式 | 說明 |
---|---|
合併課稅 | 將股利直接當成營業所得的一部分計算。 |
分離課稅 | 先不將股利當作所得的一部分,而是等到把所有應該繳的稅都計算完成後(計算出應繳所得後),再將股利的28%直接將加上應繳所得。 |
- 執行業務所得
經營事業賺取的收益,常見像是會計師、醫師、律師、建築師等,扣除成本(房租、設備折舊修理、雇用員工等)後即為執行業務所得。這些經營者需要記帳紀錄業務收支項目,若無則可依財政部「執行業務者收入及費用標準」看多少百分比能扣除。但若有僱用關係,舉例像是醫師與醫院有僱用關係,則其所得屬於薪資所得,除非自己執照營業才適用執行業務所得。 - 薪資所得
受雇勞工的薪資所得,計算薪資總額時可以列舉扣服裝、進修、工具的成本費用(各項最多總額3%)從所得中扣除,但若列舉這些費用那麼就不能將「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扣掉,2023年報2022的所得時,每個人的薪資所得都可以扣除最多20萬7千元的「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
另外勞工每個月也可以自提最多6%的薪資從總所得中扣除存入你的勞工退休金帳戶中,而這6%並不會算在年度薪資所得中。勞保局網站可查帳戶餘額,勞工60歲時可領出,於領出計算稅金(但有遞延繳稅效果)。 - 利息所得
凡公債、公司債、金融債券、各種短期票券、存款及其他貸出款項利息之所得,大概就是銀行存款利息、郵局定存利息、儲蓄性質信託資金收益或是政府債券。 - 租賃所得及權利金所得
房東、專利授權、商標等,但可以扣除一些必要成本。(房屋租賃若無法逐項舉證列報,可以租金收入的43%為必要費用,若是土地則能只扣除地價稅。) - 自力耕作、漁、牧、林、礦之所得
這也能扣除成本,納稅人全年收入減除成本及必要費用後之餘額為所得額。 - 財產交易所得
主要是不動產的買賣獲利(包含預售屋紅單轉讓獲利),以及自2016房地合一之後也要的土地獲利(土地增值稅)。
不動產的成本部分,取得房屋的價金以及購入房屋達可使用狀態前的一切必要費用,如仲介費、契稅、印花稅、代書費、規費、監證費或公證費等,還有在房屋所有權移轉登記完成前,向金融機構貸款購屋的利息,以及在取得房屋所有權後,於使用期間內所支付屬於資本支出的修繕、改良、增置等費用。 - 競技、競賽及機會中獎之獎金或給與
參加各種競技比賽及各種機會中獎之獎金或給與都是你的所得,成本部分則是為了參加競技、競賽所支付之必要費用,都能減除。政府舉辦的彩券之類是採分離課稅,在領獎的時候就會依照固定比例扣除(例如公益彩券中獎超過5000元以上領獎時會扣20%的稅),所以不用再被計算在總所得中。 - 退職所得
凡個人領取之退休金、資遣費、退職金、離職金、終身俸、非屬保險給付之養老金及依勞工退休金條例規定辦理年金保險之保險給付等所得。退休金的計算方式又能分「一次領取」或是「分期領取」而有不同計算方式。 - 其他所得
除上全部,但如果有成本證明就能扣除。
節稅的方法
要知道怎麼合法節稅,就要先懂所得稅的計算方式,所得稅的計算方式第一步,我們得需要先計算出「所得淨額」是多少,而「所得淨額」就是先用「總共賺了多少錢」,再減掉一些政府可以讓你扣的免稅額度而算得。
第一步:計算綜合所得淨額
(A)綜合所得淨額=(1)綜合所得總額 − (2)免稅額 − (3)一般扣除額(標準或列舉) − (4)特別扣除額 − (5)基本生活費差額。
(1)綜合所得總額:所得總額就是上列十種不同的所得來源的加總。
(2)免稅額:每個人都有基本的免稅額可以扣除,因為申報綜合所得稅時是以「家戶」為申報單位,一個「家戶」有多少人就有幾份基本的免稅額可以扣。(所得稅法第17條)2023年要報2022年的所得稅時,基本免稅額是9萬2千元,如果有年紀滿70歲的納稅義務人本人、配偶、扶養之親屬則可以將免稅額提高50%到13萬8千。
年歲 | 說明 | 免稅額(2022) |
---|---|---|
未滿70歲 | 納稅義務人本人、配偶、扶養之親屬。 | 9萬2千 |
年滿70歲 | 納稅義務人本人、配偶、扶養之親屬。 | 13萬8千 |
可以納入「家戶」中一併申請免稅額的條件像是滿60歲的直系尊親屬、或是未滿但是領有身心障礙手冊、未成年子女等,詳細所得稅法第17條有寫。
(3)一般扣除額:
一般扣除額有「標準」或「列舉」可以選擇,只能二選一,通常報稅軟體就會幫忙選出最佳選擇。
「標準」扣除額:單身者12萬4千;有配偶者24萬8千。
「列舉」扣除額:有以下項目,如果加總大於「標準」扣除額的項目就選擇「列舉」比較省錢。
項目 | 說明 |
---|---|
捐贈 | 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對於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構或團體之捐贈總額、最高可以扣除所得總額的20%。但有關國防、勞軍之捐贈及對政府之捐獻,就可以100%扣除。 非現金的捐贈也被列入扣除額中,例如捐贈:土地、納骨塔、股票等。 |
保險費 | 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直系親屬之人身保險、勞工保險、國民年金保險及軍、公、教保險之保險費,每人每年扣除額最多2萬4千元。全民健康保險之保險費不受金額限制。 |
醫藥與生育費 | 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之醫藥費及生育費、若核實可以100%扣除、但如果有保險給付的部分就不能扣除、坐月子也不能扣除、為了美觀的牙齒矯正也不能扣。(所以平常最好把收據都搜集起來。) |
災害損失 | 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遭受不可抗力之災害損失、若核實可以100%扣除,但如果有保險給付或救濟金的部分不能扣除。 |
購屋借款利息 | 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購買自用住宅,向金融機構借款所支付之利息、一個申報戶只能報一屋、最高可扣除30萬元、在課稅年度(就是年底前)要辦理戶籍登記、房屋需要是本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所有、並且無出租或供營業使用、房屋增貸的利息不能扣除。 |
房屋租金支出 | 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扶養直系親屬在中華民國境內租屋的租金(自住無營業用途)、若以列舉「購屋借款利息」則不能列舉此項、最高可扣除12萬。 |
(4)特別扣除額:
項目 | 說明 |
---|---|
財產交易損失 | 納稅義務人、配偶及受扶養親屬財產交易損失,但是「財產交易損失」的扣除額不能超過當年的「財產交易所得」,舉例如果出售兩間房屋,一間獲益5萬、一間賠售8萬,該年度只能報「財產交易所得」5萬以及「財產交易損失」5萬,差額的3萬可以再往後3年申報扣除。 |
薪資所得特別扣除 | 有兩個選擇: (1)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之薪資所得,每人每年扣除數額以20萬7千元為限。因為每人上限是20萬7千,如果收入不到20萬7千就只能全抵,不能多扣除。 (2)列舉扣除服裝、進修、工具費用(各項最多只能扣除總額的3%)(來自林若亞條款) |
儲蓄投資特別扣除 | 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包含銀行存款利息、郵局定存利息、儲蓄性質信託資金收益,全戶上限27萬元。 |
身心障礙特別扣除 | 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如為領有身心障礙手冊或身心障礙證明者,及精神衛生法第三條第四款規定之病人,每人每年扣除20萬7千元。 |
教育學費特別扣除 | 納稅義務人就讀大專以上院校之子女之教育學費每人每年之扣除數額以2萬5千元為限。但空中大學、專校及五專前三年及已接受政府補助者,不得扣除。 |
幼兒學前特別扣除 | 納稅義務人5歲以下之子女,每人每年扣除12萬元。 |
長期照顧特別扣除 | 納稅義務人、配偶或受扶養親屬為符合中央衛生福利主管機關公告須長期照顧之身心失能者,每人每年扣除12萬元。 |
「幼兒學前特別扣除」以及「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適用《排富條款》,如果納稅義務人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則這兩個項目不能扣除:
- 減除「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及「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後適用稅率在20%以上。
- 股利計算方式採用「分離課稅」。
- 「基本所得額」超過規定之扣除金額670萬元。(基本所得額見下方最低稅負制。)
(5)基本生活費差額:
基本生活費差額像是各項扣除額加總的低消,當每一申報戶的總基本生活費(財政部會在年底公布每人基本生活費,2022是每人19.6萬)小於每戶的各項扣除額加總(免稅額+標準或列舉扣除額+特別扣除的身心障礙、教育學費、幼兒學前、長照、儲蓄投資)時,那麼該差異可從總額扣除。
第二步:
應納稅額(一般所得稅額)=(A)所得淨額*(B)適用稅率 − (C)累進差額。
應自行納稅額=應繳稅額 − (D)扣繳稅額 − (E)可抵減稅額。
第一步計算出(A)所得淨額後,就要看申報戶的所得淨額是落在哪個課稅級距,將所得淨乘上對應的級距之(B)稅率,最後減上累進差額,就能計算出應納稅額。
(C)累進差額:
舉例來說「所得淨額」為100萬元,適用12%的稅率,然而其中的56萬是適用5%的稅率,於是若直接把100萬元乘上12%就會多算,於是需要將多算的部分[560,000 x (12%-5%)]=39,200減除。以此類推,為了方便計算,財政部會將各級距之累進差額算好,納稅人只要直接減掉即可。
課稅級距 | (B)稅率 | (C)累進差額 |
---|---|---|
0~560,000NT | 5% | 0NT |
560,001~1,260,000NT | 12% | 39,200NT |
1,260,001~2,520,000NT | 20% | 140,000NT |
2,520,001~4,720,000NT | 30% | 392,000NT |
4,720,001NT~ | 40% | 864,000NT |
(D)扣繳稅額:
納稅人所任職的公司會依照「薪資所得扣繳辦法」之規定,於員工所得發生的當下代扣員工稅額。公司會根據員工是否有配偶、受扶養親屬人數、再根據「適用薪資所得扣繳稅額表」來代扣員工的所得稅。
- 若公司代扣稅額大於員工實際應負擔稅賦,國稅局會進行退稅。(所以即使年收入未達課稅門檻還是要申報才能退稅。)
- 若公司代扣稅額小於員工實際應負擔稅賦,員工需自行補交稅款。
(E)可抵減稅額:
所得稅法15條,當股利所得計算採「合併課稅」時,股利的8.5%可以被計算在「可抵減稅額」,然而每一申報戶以8萬元為限。
最低稅負制
根據以上的綜合所得稅計算方式,每年總有還是有人收入超級高卻完全免稅或稅負非常低,「最低稅負制」的目的就是要讓這些申報戶能夠對國家財政有基本的貢獻。每一申報戶的「最低稅負」就是其「基本稅額」,換句話說就是”最少需要繳納的稅額”,將「基本稅額」算出後再拿來跟上面的應納稅額(一般所得稅額)做比較,選大者繳納。
第三步:
基本稅額=基本所得額 − 免稅額(670萬)*稅率(20%)。
基本所得額
「基本所得額」計算方法是:
項目 | 說明 |
---|---|
海外所得 | 未被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裡面的除了中華民國以外的所得(大陸、香港以及澳門地區的來源所得不算海外所得),門檻是100萬台幣,若超過則全數計入海外所得。 |
特定保險給付 | 受益人與要保人非屬同一人之人壽保險(人身保險)及年金保險給付,但如果是「死亡給付」則每一申報戶有3,330萬台幣之扣除額,超過3,330萬元者,則扣除3,330萬元後之餘額應全數計入。 |
有價證券交易所得 | 未上市股票、私募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的受益憑證交易所得。 |
申報綜合所得稅時採列舉扣除額之「非現金捐贈金額」 | 非現金之捐贈估價不易,根據納稅資料分析,非現金之捐贈往往成為納稅義務人從事租稅規劃並用以規避稅負之管道,爰將其計入基本所得額。 |
綜合所得稅的「綜合所得淨額」 | 「綜合所得淨額」就是「綜合所得總額」減去所有免稅額、扣除額。 |
選擇分開計稅之股利及盈餘合計金額 | 若是股利及盈餘採「分離課稅」,則需將總和計入基本所得額。 |
其他項目 | 各法律新增的減免綜合所得稅之所得額或扣除額,經財政部公告應計入之項目。 |
將以上7個項目加總,減去每一申報戶每年的免稅額670萬元後,乘上20%稅率即能計算出每一申報戶的「基本稅額」。
第四步:
將「基本稅額」與 「應納稅額(一般所得稅額)」比較,以較高項為準繳納,
結論
以上就是大略的綜合所得稅計算方式,若要達到節稅目的,從計算公式就能看出,要嘛減少個人所得(譬如說提高勞退自提的額度到你的勞工退休金帳戶),要嘛則是想辦法增加可以扣除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