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比努力重要」有個很好的比喻是這樣:
關於釣魚這回事,如果選擇的釣點好,懂得看氣候啦、看水溫挑選地點,又懂得挑選不論流水處、下風口、進水口,這些魚量豐沛的地方,就算是亂下竿,也能成為天才小釣手。而反過來說就算天才小釣手再努力,24小時拼命釣魚,也無法在沒有魚的地方釣到魚。
簡單的故事說明的是,一個人會不會成功,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在選擇的那一刻答案揭曉,「正確的決定」就像保齡球的一號瓶,擊中,才有機會全倒。以下是關於《一流的人都懂得如何做選擇》的心得&小筆記。
提升「選擇力」的方法
提升篩選出優質資訊的能力
在這個年代想要知道什麼資訊都可以自己查,網路上什麼都有,做決策之前當然要把相關資訊通通上網查過一遍,可是留意資料的品質卻是常常被忽略。不小心去相信壞的資訊感覺上就是俗稱的被「洗腦」,當然,好的資料引導出好的決策,對任何資訊保持懷疑我覺得是好辦法。
書裡尤其強調的是不要輕易相信媒體提供的資訊,因為媒體有喜歡報導「極端」的傾向。本來想放個例子連結在下面,後來放棄,因為(台灣)媒體為了騙點擊量的誇張圖文已經是人盡皆知。
有一招從書裡學到的是關於「如何判斷提供資訊的人是敵是友」,好辦法就是看他的「報酬制度」,看他有沒有幫助我們的動機,或是騙人對他有沒有好處。我想到的例子是,比方說兩家不同公司的保險業務員要推薦你保險,其中一家公司對業務員的獎金算法是簽下越高額的保單獎金就越高;另一家則除了簽下越高額度獎金越高外,獎金分期拿,如果客戶解約則獎金扣除,這種情況下我會比較相信第二位業務員說的話,他不會無腦慫恿你簽越高越好。
作者曾在出版業工作,關於為了得到好的資訊,篩選出應該閱讀的書籍有下面方向:
- 選擇「歷久彌新」的書,新書不一定就比較好。
- 選擇「特定作者」的書。
- 系統性學習成功人士全面思維的辦法。
- 選擇「跨領域」的書。
- 好的例子是作家除了要研讀「提升寫作能力的書」研讀「打開通路的書」也非常有效。
- 擇闡述「原因」而非「結果」的書籍,找寫出「為什麼」的書籍。
當然,能「免費」得到的資訊也不是一個好選擇,不用多說。
選擇「適性的領域」
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往往事半功倍,選擇那些你覺得做起來有成就感,做到忘記時間,最好是那種別人做起來痛苦,自己做起來卻開心,如果能往這方面去選,往往更容易成功。
這讓我想到籃球之神Michael Jordan的故事,在拿下三個總冠軍後,他選擇完成老爸的心願跑去打棒球,打了個一年半就放棄然後又回到籃球場上,後來沒多久又拿了一個總冠軍。也許對Jordan來說籃球就是他的最「適性領域」,也許他從一開始就選擇棒球的話就無法達到相同的成就。
提升「決策的速度」
選擇的時候首先需要認清的是不要去追求百分之一百的正確決定,路就這幾條,(靠好的資訊)挑一條成功率比較高的就走下去吧!書裡提到不論對錯速度最重要,時間拉越長當然也會出現更多不一樣的機會,但到最後因為選擇太多就會有「我無法選」的窘境。人生本來就是「一邊修正、一邊成長」,做決策時也不要想一條路走到底一帆風順。
在書中「讓自己獲得好運的習慣」的項目中,有一條是「在金錢與時間保留餘裕」,感覺上也可以跟修正決策連結再一起,留一些空間給自己調整已做出的選擇也能夠提升成功的機會。
「困難的事物」「缺乏魅力的事物」反而是好機會
一堆方案擺在桌上,哪些是「成功率比較高」的選項呢?這時候「困難的事物」或是「缺乏魅力的事物」很可能就是機會,那些受歡迎的選項往往競爭者多,很難做出差異化,在一片血海中競爭很難殺出重圍。
這時候好方法就是挑選那些冷門的選項,與其想辦法在紅海中思考如何差異化,不如思考如何將原本「缺乏魅力的事物」變得受歡迎,創造形成獨佔藍海的狀態還比較可能成功。能夠提升成功機率的除了「努力」以外還有「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