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通貨膨脹(Inflation)其中一個生動的比喻是將你的鈔票形容為一個水瓶,雖然這瓶水外面貼著100元,但真正決定這瓶水能買多少東西的卻是瓶中有多少水。通貨膨脹則是一種魔術,它能夠無時無刻地讓人們瓶子裡的水流失一點點,日子長了,人們就會發現,儘管瓶子外還是貼著100元,但能買的東西卻是越來越少。你抱怨商品的價格年年漲,但其實是你的瓶子正在悄悄地漏水,其實是貨幣貶值。
穩定物價水準是各國中央在制訂貨幣政策時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透過商品價格的變化可以很容易計算出通貨膨脹的程度,然後再根據這個數字制定政策。然而商品百百種,各種糧食、水電、燃料、醫療保健、房產每年的價格都不一樣,如何計算出一個數值代表物價水準的變化也將有相當多的方式。

生產者物價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 PPI)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是每個月由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的通膨數據(通常是第二個整週公布),它站在美國生產者的角度來衡量每個月平均的物價變化,這些生產者幾乎包含了所有在美國的所有行業,像是建築業、農業、礦業以及製造業。
拿2021年8月來當例子,直接來看總表:
第一張,表A是生產者物價對最終需求(Final Demand)的月/年變化,最終需求指的是「買家」是一般消費者、企業的資本投資、政府或是出口這類。舉例來說像水果賣給大眾、電腦賣給企業當企業的資本投資。除了最終需求以外的是中間需求(Intermediate Demand)指的就是主要賣給其他生產者的需求,像是將挖出來的礦石賣給精煉廠。
最終需求(Final Demand)底下有三大類,分別是:
商品(Final Demand Goods): 為了生產成品(Final Goods)所要採買的商品(Goods);主要可以分為食物類(Foods)、能源類(Energy)、其他(Less foods and energy),例如買原材料的費用。 服務(Final Demand Services): 為了銷售成品(Final Goods)所要購買的服務;主要分為商業類(Trade)就像是支付給銷售人員的利潤、物流和倉儲(Transportation and warehousing)、其他(Other),主要像是運費、保險費、上架費。 建設(Final Demand Construction): 為了生產成品(Final Goods)的建設支出,例如建廠、倉庫。
回到表A,在2021年8月,最終需求的生產者物價指數總體來看對比7月上升了0.7%,若單看「商品類(Final demand goods)」上升1%、「服務類(Final demand services)」上升0.7%。如果將食物、能源以及商業類扣除,則生產者物價指數上升0.3%。食物、能源以及商業費用常常存在短期波動,例如食物價格上漲可能是因為氣候因素、能源也跟供給或短期炒作有關,為了避免政策制定被這些因素影響,勞工統計局提供了將這三類具有短期波動性移除的生產者物價指數。這就跟季節性調整(Seasonally adjusted)一樣,扣除了可能來自於季節性促銷、假期這類因素的影響。
最後對比2020年8月最終需求的生產者物價指數總體上升8.3%,而扣除食物、能源、商業後年增率也達到6.3%。
在每個月發佈的生產者物價指數中擁有非常多的詳細的資訊,像是將購買的原材料分為已加工(Processed)、未加工(Unprocessed),或是將產業分為幾種不同的階段(Stage),每一種階段代表在產業鏈中的上中下游,又或是詳盡列出是哪種材料(例如穀物、豬肉、汽油)用這些分類方式交叉比較,提供非常完整的生產者物價指數,這裡可以找到最新的PPI報告。
(FRED)生產者物價指數年變化:
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也是每個月由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的通膨數據,它是衡量了不同時間、消費者購買「固定的」一籃子「商品」或「服務」所需花費的差異,「服務」中包含了像是房租、交通、醫療。這一籃子的「商品」和「服務」也有不同的權重,例如房租價格的上升就比文具價格的上升影響更大,另外,不動產並不包含在CPI中。消費者物價指數被視為衡量通貨膨脹的基本指標,普遍常說的通貨膨脹率(Inflaction Rate)就是透過比較不同時期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計算出來的。

用2021年8月來當例子,CPI對比上個月7月增漲了0.3%,對比前一年8月增長了5.3%,若扣除波動性較大的食物及能源,則比去年8月增長4%。扣除食物及能源計算出來的的通貨膨脹又稱為「核心通膨率(Core Inflaction Rate)」,相比起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包含食物、能源的CPI),各國央行更注重的其實是核心通膨率,因為這更能反映基本物價趨勢。這裡可以查到最新的CPI報告。
很多人將生產者物價指數(PPI)當作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的先行潛在指標,因為通膨往往先出現在生產端然後才出現在零售端。
僱傭成本指數(EMPLOYMENT COST INDEX)
除了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每一季美國勞工統計局也公布僱傭成本指數(EMPLOYMENT COST INDEX)也可以是觀察通貨膨脹的指標,這個資訊透露了勞工成本的變化,勞工成本算得上是一間公司最大的支出,員工的薪資上升也將提高生產成本,最終反映在物價上,造成通膨壓力,所以員工薪資的增減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跟通貨膨脹息息相關。

僱傭成本指數將勞工依照產業類型、職業類別以及地區性做交互比較,若只看總表,以2021年7月公布的美國第2季僱傭成本指數為例,相比2021第1季總體薪酬(Compensation)增加了0.7%,相比2020第2季增加了2.9%。薪酬(Compensation)涵蓋了基本薪水(Wages and Salaries)以及獎金(Benefits)。這裡可以查到最新的僱傭成本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