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區-選股戰略》

赫赫有名彼得林區(Peter Lynch)的選股戰略(One up on Wall Street),這本1989年的著作至今還是被稱為“跨時代”的必讀經典投資書。林區最大的成就是1977-1990年在富達基金公司管理了“麥哲倫”基金,13年來年化報酬29.2%。如果你身邊有朋友告訴你他投資股票每年可以賺30%上,接著拉個excel告訴你數年後他就財富自由,這樣的人才你要記得請他寫本”跨紀元”的投資大作。

林區開頭就寫保證會在本書中分享他成功的秘密,讓一般人即使沒辦法表現比華爾街的專業經理人好,但也不會比較差,身為專業經理人、股票市場專家,給的第一條準則就是“不要相信專家”。

散戶的優勢

散戶往往就是因為跟在專家屁股後面才往往一無是處,所以準則一,如果要單獨行動就要自己調查、研究,搶在專家之前挑選出表現優異的股票。方法有很多,就從生活周遭開始吧,工作上遇到的公司、生活中的超市、餐廳,林區舉朋友哈利的傳神例子:

哈利身為家中的財政總管,每年砸錢訂閱了各種財經刊物,這一期剛好它們都不約而同看好“溫徹斯特磁碟機”,儘管哈利搞不懂磁碟機,但既然大家都同時推薦這家公司,哈利認為機會成熟,於是決定豪賭一把退休金。同時間哈利的妻子發現“有限服飾公司”門庭若市,服務好又便宜。用不了多久哈利的磁碟機投資事業不幸慘賠出場,然而“有限服飾”卻悄悄地擊出20壘安打。

林區把股票上漲xx被稱為xx壘安打,所以“有限服飾”上漲20倍。從這個簡單的例子可以發現即便是30年後的2020年,社會上還是充滿各式各樣的“哈利”,另外可以得到散戶優勢一 :每個人都可以是實地考察家,我們比遠處的專家更能夠找出機會。(所以林區書上說他總是喜歡各種實地拜訪各家公司。)

另一個在後面章節的例子,林區分享了華爾街不成文的法則:「如果你投資IBM,並虧掉客戶的錢,絕不會丟飯碗。」,因爲客戶會說「該死的IBM怎麼搞的?」,但如果你投資名不經傳但你認為很有潛力的公司最後虧掉客戶的錢,客戶就會質問「你該死的怎麼搞的?」。這聽起來很合理,所以事實上“專家”的行動其實是綁手綁腳,散戶優勢二就是:能比專家更快行動,因為專家總是慢半拍。

準備投資

投入股市需要堅定的意志,股市總是把意志不堅定的人當墊背。

在投資股票之前先問自己3個問題:

1. 你有房子嗎?
林區的建議是買股前先買房,他說買房子99%會賺錢,主要原因是投資房地產金額龐大,投資人普遍都會做足功課才下手,花在研究房地產投資的時間往往都要半年以上。另外銀行還會為買房者提供極大槓桿,通常你只要籌措一些些自備款就能購買房產,所以這樣一來就很容易賺錢。

(看到這裡想到美國真好,我不知道1990年的情況,但來自維基百科的資料顯示2019年的台灣人通常要不吃不喝28.9年才能買房(我絕對相信),美國人是3.5年。林區不知道台灣自己的玩法,房子買下去《征服股海》大概就看到這頁。)

2. 我缺錢嗎?
只投資輸得起的金額,就算是績優股也一樣,投資前要確保即便賠光光生活也能不受太大影響。千萬不要豪賭父母的遺產或孩子的學費。

3. 我的個性是否能讓我在股票投資上獲得成功?
投入股市需要堅定的意志,股市總是把意志不堅定的人當墊背。有些人自以為是長線投資人,但一遇到大跌或小漲,這些人馬上驚慌失措變成短線投資人。耐心是非常重要的,即便你已經看中一支很完美的標的,它也有可能要數年後才被大家發現,才來一次10壘安打。

(這個用講很快做起來卻需要很多時間,耐心來自於信心,信心又來自於投資人研究的深度。換句話說,做好功課的人就比較有機會臨危不亂,緊抱持股,做好功課就能知道為何買、為何賣。)

最後作者舉了一堆自己的故事說明不論是誰都無法預測股市行情,即便是他自己,10支股票能有6支按照他的預期發展就能傲視華爾街了。

挑選贏家

好公司的特質

找出那些“任何白痴都能經營”的公司,因為遲早會有一個來經營。Source

首先是林區認為的好公司特質以及原因,符合以下特質的公司可能充滿潛在機會:

  • 公司名稱聽起來很弱很好笑、公司的生意很無聊。譬如說廚餘回收業。(華爾街的股票經理人會忽略。)
  • 法人未持股、沒有專業分析師追蹤。(已被經理人忽視。)
  • 謠言滿天飛的股票。譬如說涉及有毒廢棄物或是黑道介入。(反正就是把大家嚇跑。)
  • 因為某些因素壓抑股價。譬如說葬儀業。(還是嚇跑人。)
  • 零成長產業裡的公司。譬如說負成長的香菸市場裡的好公司。(與許產業不好,但公司好呀,而且沒有競爭者加入。)
  • 擁有利基優勢。譬如獨佔事業、專利。
  • 獲利來源是大家持續購買的東西。譬如藥品、飲料就比玩具好。
  • 從大公司分拆出來的公司。(大公司為了形象,讓子公司獨立之前會讓它們做好準備,而且這些小公司通常不太引起經理人注意。)
  • 新科技的使用者。譬如投資陷於價格戰的電腦公司不如投資因條碼機效率提升的超市
  • 內部人士買進自家股票。(如果管理階層擁有股票,股利就成了優先考量,如果不是則調薪成優先考量。內部人士賣出的原因會有很多,但買進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有信心。)
  • 企業回購自己股票。(回購自家股票是企業最直接回饋股東的方式,因為這會降低發行股數,讓投資人持有的股份佔更多的公司所有權,於是每股盈餘增加、刺激股價上漲。相反就是像經營困難時發行更多股份籌措資金但股權被稀釋,最後即便東山再起,股價也難回去。有些公司就是長期不發股利但長期回購自己的股票,企業的資金除了回購股票還能提高股利、開發新產品、新事業、收購其他企業。)

這些好公司特質與上述散戶優勢息息相關,就是找出那些還沒被大戶發現的好標的,然後靠著堅定的意志長期抱著。另外書裡也有應避開的股票特質,基本上就是市場上的“熱門股”&開始”亂花錢“收購其他產業的企業這類。

六種類型

除了好公司的特質,林區也將各式各樣的公司分門別類成以下6種,不同類型的公司用不同的邏輯方法來操作,表格裡每一條項目,林區總是分享對應的親身故事,讓一切聽起來合理。

在選擇股票、是不是要持有某家公司股票時,一定要先知道這家公司屬於下面6種類型的哪一種,這樣你就可以對該公司有合理的期待,然後為自己為什麼對這間公司有興趣?觀察他的本益比、四處打聽這間公司將如何提升業績?怎樣做才會成功?潛在的阻礙是什麼?

《彼得林區-選股戰略》中各處彙整出的不同類型公司其特色、關注點以及賣出時機。
“關注點“欄位裡很多都是通則,但不同種類的公司特別強調不一樣的地方。

閱讀公司的財務報告

盈餘

如果問哪一項因素最直接決定公司的價值?林區的答案是盈餘以及負債,特別是盈餘。盈餘是扣除成本以及稅後企業的實際獲利(就是公司實際利潤),如果要看股價是不是太高,其中一個好方法就是觀察股價的走勢圖以及盈餘的走勢圖。

但有時候明明盈餘增加,可是股價卻下滑,可能是因為因為分析師和法人認為盈餘應該增加更多。雖然沒有人可以真正預測盈餘,但你可以知道這家公司計劃如何提高盈餘,透過定期檢視,看看這家公司的計畫是否有效。一般來說有五種方法:拉低成本、提高售價、開發新市場、在現有市場提高銷售量、重整/關閉虧錢的單位。

本益比

將於”盈餘“除以“發行股數”就可以得到每股盈餘(EPS),代表投資人每擁有1股應該獲得的收益。而”本益比”則可以被用來衡量股票是相對貴或是相對便宜,公式為:

本益比(P/E ratio) = 目前股價(Current Price) ÷ 每股盈餘(EPS)

本益比越高,股票越貴。本益比越低,股票越便宜。通常緩慢成長股的本益比比較低,快速成長股的本益比比較高,而景氣循環股的本益比在這兩者間波動。

(假設有ABC公司目前每股100元、過去1年EPS為10元,則本益比則為10 (=100/10),也可以想成花10年的時間企業就可以幫你賺回當初投入的本金(但這假設盈餘穩定,後來經濟學家Robert Shiller提出的席勒本益比CAPE就是以前面一段時間的EPS來計算本益比)。而如果另一家同產業的DEF公司也是每股100元,但過去1年EPS為20元,則本益比為5。本益比越低越便宜所以邏輯上DEF更為划算。)

高本益比的公司必須要有極高的盈餘成長才能支撐它的股價。書中林區舉1973年拍立得的例子:

1973年拍立得的股價為143美元,本益比為50,股價之所以漲那麼高是因為投資人預期將要新推出的SX-70相機將會熱賣,結果相機和底片的定價太高、公司營運出了問題,結果1974年股價跌到14美元,再說了就算SX-70真的大獲成功,盈餘要撐起50倍的本益比除非在美國每戶人家一家買4台SX-70才夠。

現金部位

研究股票時務必檢視一下這些公司的現金部位,將現金減去長期負債再除以發行股數(假設短期負債可以跟其他資產如存貨抵銷,書裡寫不用搞得太複雜…)就可以算出平均每股現金淨值,考量每股現金淨值後就能夠了解真實買進該公司業務所有權的價值進而有不同的本益比,書中有很多例子其中一個是1987年的福特汽車。

1987福特汽車
現金資產=56.7億
有價證券=44.2億
現金部位=56.7+44.2=101億

長期負債=17.5億
流通股數=5.1億
平均每股現金淨值=(101-17.5)/5.7=16.3

目前股價=38
目前本益比=5.4 (預期買股賺7元)

考慮現紅利的股價=38-16.3=21.7
考慮現金紅利的本益比=21.7/7=3.

存貨

存貨增加是利空消息,而且存貨太多也會跟新產品彼此競爭,一家公司如果說自已銷售額成長10%,然而報表顯示存貨增加30%投資人就要有所警覺,就像電腦業或服飾業,存貨堆在那等新產品出現時就要打很多折才能賣出去囉。相反如果存貨減少則可能是景氣反轉的訊號。

自由現金流

自由現金流就是公司轉進來的錢,扣掉常態性的資本支出後(例如每年固定的機台設備維修),剩下可以自由支配的部分可以用來償還債務、開發新產品、回購股票、增加股息支付之類。

負債項目

在企業會計裡,股東權益=公司總資產−總負債,這樣想就是整個公司扣掉債務之後的剩餘價值=屬於公司經營者(持有股份的股東)的部分,股東權益又稱淨資產。所以要衡量一家公司財務狀況的好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針對股東權益和負債進行比較

1987福特汽車
股東權益總額=184.9億
長期負債=17億 (還有短期負債但太小且現金大於短期負債就忽略)

負債對股東權益比
負債=9%
股東權益=91%

如果股東權益佔99%負債只有1%那就非常棒,相反如果負債高達80%而股東權益只佔20%這種公司就十分糟糕。對於那種轉機股(正在處境困難的公司)林區會特別關注他們的負債,負債將決定公司是否能挺過危機、還有沒有起死回生的機會。

股利

很多美國公司之所以不愛發股利是因為稅,根據稅法會先對公司的獲利課稅,當這些獲利要轉變為股利發放給投資人時政府又要對股利課一次稅,很多公司為了避免投資人被課2次稅而選擇不發放股利,但發不發股利對公司有什麼長期影響呢?

支持發股利的強大理由是:不發股利的公司總是愛亂花錢,譬如花大錢跨產業併購,常常導致最後陷入困境。(吉列刮鬍刀曾經買過藥廠、電子錶公司最後全部虧損)另一個理由是穩定發放股利的股票會比不發放股利的股票價格更具有支撐,即更具有抗跌性。(因為股價越低殖利率越高)股利是買入緩慢成長股的強大理由,然而較小型的公司卻因為不發放股利而更能快速成長。

長期觀點

究竟投資人應該要設定怎樣的目標才算合理呢?一般而言股票市場的長期年化報酬率大概是10%(參照S&P500指數),而有個好方法就能簡單達到這個長期目標,那就是投入指數型基金(例如SPY或是VOO之類),所以如果你打算設定一個長期的投資成長目標那麼也許扣除成本、手續費後目標有個12-15%就算是個合理的選擇,所以如果你覺得你無法靠自己選股獲得超過10%,那麼就投入指數型基金就是不錯的選擇。

SPY自1993年創立至今年化報酬大概就等於S&P500的年化報酬(2020.8.21)

世界上每有哪家公司能夠永遠維持雙位數的成長,也不會有什麼準則是在投資股票時可以永遠適用,應該要知道為何而買如此才知道為何而賣。

股票市場的謬誤

以下是林區分享常見的投資人錯誤的迷思:

  • 股價跌得夠深,下跌的空間也將有限。(中國股市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本想抄底;
    抄在了地板上,卻沒想到還有地下室;
    抄在地下室的,沒想到下面還有地獄;
    拚死抄到了地獄,結果也沒想到:地獄居然有十八層。)
  • 股價觸底時你一定知道 。(跟上面一樣,下跌的股票就像墜落的刀子,等它落下再撿不是很好嗎?)
  • 股價漲到這麼高了,怎麼可能繼續漲?(股票能長到多高沒有一定標準,如果盈餘持續成長、基本面沒有變壞,也不用因為漲太高而不敢持有。)
  • 每股才3美元是能賠多少?最後總是會漲回來的,黎明前總是黑暗。(以為糟糕的事不會再糟,但很多歷史潮流中的公司是永遠躺下了,這些公司也不乏曾經輝煌過的公司。)
  • 等反彈到10美元我就賣掉。(公司營運有問題或不喜歡快賣,不要自己盲目地畫一條線痴痴的等。)
  • 保守型不太有波動。(公司營運是動態,前景也在不斷變化,並沒有哪支是買入後就能放著不管。)
  • 再等下去,也等不出什麼好結果。(就是有些股票基本面好,但盤整好幾年才被市場發現,股價才翻好幾倍。所以抱緊自己看上眼、又其他人忽視的好股票真的非常需要耐心。)
  • 只要股價漲了,你就是對的,股價跌了,一定是你搞錯了。(不要把股價/公司前景混為一談,除非你追逐短期獲利。)

3room

作者。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