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把這世紀全球貨幣的歷史事件依照影響程度排出來,那麼1971年的尼克森衝擊(Nixon Shock)絕對是名列前茅。
1971年的8月15日,時任美國總統的理查·尼克森(Richard Nixon)上了電視,演說中尼克森宣布以後世界上其他各國都不能夠再繼續拿美金跟美國政府換回黃金了,就這樣短短的幾句話讓持續將近30年的貨幣體系(布列敦森林體系, 1944-1973)瓦解,全世界的人類一同邁向了紙幣(法幣)時代。
紙幣時代跟過去的不同
在1971年尼克森衝擊(Nixon Shock)之前美國央行發行美元是要掂量手裡的黃金夠不夠多的,因為美金的發行是跟美國所擁有黃金是連結的,在布列敦森林體系下美國政府承諾世界上的各國可以以每盎司35美元的價格跟美國換黃金,萬一美元印過頭,美國手上的黃金不夠大家換,那下場就是美元的信用破產。
當尼克森總統宣布美元跟黃金脫鉤時,基於當時的冷戰背景以及美國強大的軍事經濟實力,世界各國還是默默的持續接受美元並作為主要儲備貨幣,然而美元的發行(印鈔)從此就不在有限制,美國遇到各種危機像是戰爭、經濟泡沫都可以使用印鈔的方式來度過危機。如今美國經濟還是強大、政治影響力還是強大、並且美國人持續使用美元,這給美元帶來信心。如果是回到二戰之前,發達國家彼此實力差距不大,絕對是不會有國家願意使用另一個國家的貨幣來當儲備貨幣使用的。
WTF Happened In 1971?
網站WTF Happened In 1971?裡面有各種經濟圖表,而這些圖表都反映了1971年之前以及之後的顯著差別,下面就簡單整理少少的一些。
通貨膨脹(Inflation)增加
如果說美元的發行再也沒有天花板(黃金總量)的限制,第一個想到的絕對是通貨膨脹會快速上升,底下圖表將1775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設定為1,繪製出1775年到2012年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變化。

從1775年到1913年,這段時期的貨幣體系稱為“古典金本位”,貨幣的發行必須100%跟黃金連結,舉例來說,如果銀行要發行100美元的現金,那該行就要有價值100美元的黃金在金庫中。由於黃金數量就那些,貨幣量也不會成長到哪去,即使經歷了獨立戰爭(Revolutionary War)、南北戰爭(Civil War)導致貨幣量增加、通膨上升,物價最終都還是會回歸到一定水準,這段長達138年的時間物價都差不多幾乎沒有什麼通貨膨脹。(1775年是美國建國的開始,此前人類社會基本上也都是金本位或銀本位。)
1913年開始從聯準會(FED)的成立到1971年的尼克森衝擊,這段時期的貨幣體系稱為“金匯兌本位制”,美元的發行開始不用100%跟黃金連結而是改為”部分”連結,聯準會依法每發行50美元只需要有價值20美元的黃金在手上就可以,這就是讓貨幣量逐漸成長的開始。即便是1944年第開始的布列敦森林體系,美元還是跟黃金連結,雖然美元持續超發,但美國還是跟大家承諾好每盎司値35美元,一直到尼克森衝擊才結束黃金與美元的關係。這段長達58年的時間物價指數明顯越來越高。
1971年之後進入了“美元本位制”,美元發行無上限,物價可以想像的就像脫韁的野馬節節上升,一直到今天2020年我們還是處在”美元本位”的貨幣體系中,各國央行靠著手裡的美元發行自己國家的貨幣,手上的美元越多,自己國家的貨幣越穩定(因為本國貨幣下跌時可以拋售儲備貨幣-美元來買本國貨幣,讓本國貨幣維持一定的價格,反過來也是),而美國則靠著強大的經濟實力以及武力支撐著世界對美元的信心,但是美元本位真的會永遠持續下去嗎?
貧富差距(Wealth Inequality)增加
最了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敵人,社會主義蘇聯第一任總理列寧曾說“擊敗資本主義最好的方法就是摧毀他們的貨幣。”,資本主義社會泛指美國、西歐等自由市場經濟的國家。針對這句話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凱恩斯是這樣評論:
通過不斷的通貨膨脹,各國政府將可以秘密地,不被發現地沒收其公民的財富。…雖然這個過程使許多人陷入貧困,但實際上卻使某些人變得更加富有。…這種對財富任意重新分配的現象不僅影響財產安全、而且影響了對公平分配現有財富的信心。…這些更加富有的受益者,他們將是被通貨膨脹竊取財富的資產階級仇恨的對象,…列寧說的沒錯,沒有比侵蝕貨幣這招更妙、更有效的方法來推翻一個現有的社會基礎,並且一百萬人中也沒有一個人知道怎麼回事。
https://www.economicsnetwork.ac.uk/archive/keynes_persuasion/Inflation.htm
美國社會正面臨極端的貧富差距已經不是什麼秘密,然而看到圖表還是會嚇人一跳,德意志銀行的經濟學家在給客戶的報告中公布了這底下張圖表,原來早在2016年美國前0.1%的家庭總收入已經等於後面90%家庭的收入總和了。貧富差距加大就可以很直覺地想到社會動盪的增加,國內窮人看富人不爽、國際上窮國看富國不爽,看過去紅藍線接近時都出現過大蕭條或是戰亂。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勾後還曾有一段短暫的時間貧富差距雖小,之後沒多久頂層富人的收入則是一路增長。
國家債務(National Debt)增加
當中央政府編列各種國家公共預算,例如失業補助金、老年津貼,或是建造大型公共建設像是蓋高鐵、高速公路、水壩、發電廠之類時,僅靠徵稅往往無法有足夠的收入來完成這些項目,這時候中央政府的財政部就會發行國家債券來湊錢。當貨幣的印製沒有天花板時,政府就可以很輕易的舉債,而且不需要擔心這些債券會不會被市場中的投資人買單,當危機出現,當國家需要這些公共項目確保就業率、確保社會穩定時,聯準會(FED)就能夠通過各種手段(量化寬鬆QE)發行新貨幣來買這些債券,如此一來政府就會有錢來發展各項不論有效沒效的經濟政策或是拯救市場之類。
美國的國債鐘無時無刻都在計算著當前美國的債務量究竟高達了多少,右圖則是美國總債務量的歷史資料數據圖,很明顯自從1971年美元跟黃金脫鉤開始就一路狂升,這種幅度幾乎是指數化增加。
也許有人會說債務的情況並沒有右邊的圖片來的嚴重,因為雖然債務狂升可是經濟也持續在提升、通貨膨脹也在一直增加。但如果看下圖以”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來看的話1971年後債務比例也是快速增加,且2010年之後幾乎是達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程度。
自1960年至今2023,美國債務天花板已調升了78次,這拜「貨幣可以憑空而生」所賜。
貨幣對黃金貶值(All major currencies have depreciated gold)
但丁時代(西元1265-1321),一盎司的黃金大約相當於一套高級的男士服裝,如今到了2020年,黃金雖然已經不在作為貨幣使用,但一盎司黃金的價值還是大概相當於一套高級的男士西裝,黃金被時間證明能夠長期保有其購買力,馬克思說金銀天生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生就是金銀。
現在紙幣(法幣)作為貨幣的購買力是持續流失,下圖是自1900年到2018年世界主要國家的貨幣對黃金的價值比走勢圖。
看的出來在大概1913年(聯準會建立、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紙幣的發行與黃金基本上是掛鉤的,並且人民也可以輕易將紙幣拿去銀行換黃金。1914年第一次世界戰爭爆發,歐洲各國家的政府開始大量印鈔來支持戰爭,並且也開始禁止人民將鈔票換回黃金,於是紙幣將對黃金的價值便開始大幅下降。
一戰後戰敗國德國馬上面臨了惡性通貨膨脹,1919年只需要0.8馬克的雞蛋到了1923年卻要花 800億馬克才能買到、股票從88點漲到26,890,000,000點(但購買力下降97%),馬克(Mark)的信用崩潰,窮人從什麼都沒有到什麼都沒有,聰明且消息靈通的富人不是更有錢就是跑了,真正受害的都是辛苦打拼的中產階級,於是紙幣又回到一張紙的價值(如圖中的第一條紅色線圖)。後來德國政府為了穩定貨幣才又發行了帝國馬克(Reichsmark)以及二戰後的德國馬克(Deutschmark),然後1999年開始使用歐元。
總體來看1971年之前貨幣對黃金的價值不太會上下波動,執政者會”盡量”讓貨幣穩定(對美元穩定),並且布列敦森林體下美元及黃金是掛鉤的(35美元1盎司),所以各國貨幣也對黃金穩定保持一定比例。1971尼克森衝擊之後美元跟黃金不在有連結,各國貨幣間接的也就跟黃金脫鉤,於是這些國家的貨幣對黃金的價值呈現短期上下波動,長期兌黃金的價值是逐漸降低。
上面這張圖片只包含了世界主要大國的貨幣,但這期間也有許許多多國家的貨幣也像舊的德國馬克一樣直接崩潰。紙幣(法幣)其實並不具有”保值”的功能,美元當然也是,現今的貨幣制度就是鼓勵消費、鼓勵投資,如果不這樣做,那辛苦工作所賺得的錢就會被通貨膨脹悄悄偷走,政府其實並不會真的保護人民的財產,每年還會設定一個通貨膨脹的目標來稀釋你所持有的紙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