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Inflation)是由於貨幣量變多而導致商品或服務的價格上漲的現象,換句話講,通貨膨脹會讓你手中的現金變薄,舉個例子就像是38年前的鬍鬚張滷肉飯一碗只要10元,而且很大碗,到了現在2020年大碗的滷肉飯已經是58元了。當然如果經濟成長,大家的收入也跟隨通膨一起成長就不會有問題。假設38年前每月收入10,000元可以讓你買1,000碗滷肉飯,2020年月收入增加為58,000元還是買1,000碗飯,生活條件差不多,社會還是相對維持穩定。
但如果生活中需要的商品價格一直上升,經濟卻沒有變好;又因為商品價格的上升導致大家消費意願降低,大家不消費企業就不賺錢,然後企業開始裁員,失業上升就又更不會有人消費,最後經濟萎縮、GDP下降,演變成了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
政府跟央行是很難同時處理高失業率搭配高通膨的,因為處理他們的方法互相矛盾,對付高失業率可能搭配的政策是比較寬鬆的貨幣政策(例如降息、減稅或是QE印鈔這類),然而要解除持續攀升的物價則需要較緊縮的貨幣政策(例如升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之類)。
面對的問題 | 理論上需要的貨幣政策 |
高失業率 | 較寬鬆的貨幣政策->使市場上貨幣量增加->刺激消費->企業賺錢->增聘員工 |
高通膨 | 較緊縮的貨幣政策->使市場上貨幣量減少->減少消費->物價回落 |
1970年代之前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失業率”以及”通貨膨脹”存在著穩定的反比關係,他們認為商品價格上升(通貨膨脹)來自於商品需求的增加(而不是貨幣超發,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貨幣跟黃金掛鉤,所以發行量有限制。),如此便會鼓勵企業擴產或增加雇用,所以通膨上升了失業率反而下降。具體的說他們認為維持一定的通膨可以促使低失業率;相反經濟放緩時,生業率上升、人民消費減少於是商品價格下降、通膨下降。
當社會進入1793年後,由贖罪日戰爭開始引發的石油危機讓經濟學家發現持續上漲的商品價格搭配持續上漲的失業率同時出現,並且歷史上並沒有合適的解決方法。
1973贖罪日戰爭
先回前回推到1967年的第三次以阿戰爭,這場戰爭又稱六日戰爭,因為以色列僅花6天的時間就將周遭的埃及、敘利亞還有約旦通通擊敗,並且從埃及那裏佔領了整個西奈半島、從敘利亞手中得到一半的戈蘭高地、以及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也歸以色列,諷刺的是戰前埃及總統還說要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
這件事嚴重打擊了阿拉伯民族尤其是埃及人民的自信心,後來1970年上任的埃及總統穆罕默德·艾爾·沙達特決定孤注一擲,聯合敘利亞發動一場與以色列的戰爭,目的是要奪回失去的土地以及獲得人民的支持來為後續的改革政策鋪路,1973年10月6日,趁著以色列猶太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贖罪日,發起了第四次以阿戰爭,又稱贖罪日戰爭。
這場戰爭以色列打得相當辛苦,尤其是戰爭初期被埃及軍隊打得節節敗退眼看要完蛋,最後還好有美國這個強大的盟友持續不斷的軍火、物資空運支援,以色列終究還是反敗為勝。問題是飛機飛來飛去,這些阿拉伯國家也看到以色列盟友的強大支援了,看到好不容易將要打贏的戰爭被逆轉,心情肯定不好受。

1973-1974第一次石油危機
同一年10月16日,戰爭才打到一半,由阿拉伯國家組成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就在科威特舉行會議,滿場白袍大鬍子王子們決定報復以色列及其盟友,首先先宣布提高70%的油價,並且隨後各國家各的石油部們也宣布每個月減產5%石油。到了10月19日,美國總統尼克森還是堅持撥款2.2億美元支援以色列,導致後來整個OPEC組織針對不只美國,且包含其他以色列的盟友(荷蘭、日本、加拿大、葡萄牙等)直接實施石油禁運。

供給短缺於是造成石油價格飆升,一直到1974年3月禁運結束,石油價格已從每桶3美元漲到接近12美元。這個時間也正好是世界上其他工業化國家石油需求大量上升的時期,加上美國還正因為之前中東石油便宜而降低自己的石油產量,因此石油價格的飆升更加劇烈,這個事件被稱為第一次石油危機並引發了後續1973-1975的經濟蕭條。
石油暴漲的原因也不只是單純的報復美國,退回到從1944年開始,在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下,美國承諾各國的央行都可以用每35美元跟美國政府換1盎司黃金,所以當時擁有美元就是擁有黃金,並且美元成了世界主要貨幣,石油的交易都用美元。然而美元卻持續超發(印太多),照理說有多少黃金才發行多少美元,但事實上美國印出來的美元量已經遠大於其所擁有的黃金,持續的超發的貨幣助長了通貨膨脹。
歐洲各國開始注意到這個情況,並在1965年之後開始陸續將手上的美元向美國換回黃金。眼看手上黃金存量越來越少,尼克森總統在1971年8月宣布停止各國以每35元美金向美國換1盎司黃金,這件事被稱為尼克森衝擊(Nixon shock),此後貨幣以及信貸的成長就沒有上限了。
觀察1950-1973贖罪日戰爭之前的石油價格(左圖),石油價格只有上升一點點,但觀察考慮通膨因素的石油價格(右圖),其實油價越來越便宜,所以產油國的實質收入是越來越低。

伊朗是當時第二大石油輸出國,當時親美的伊朗沙王巴勒維接受記者採訪時被問到油價是不是會繼續漲是這樣說的:
當然,油價會上漲。當然!…我知道關於石油的一切。我是一位真正的專家,我告訴你,石油價格必須上漲,沒有其他結果。
…你們已將出售給我們的小麥價格提高了300%,糖和水泥的價格也一樣提高了。你們購買我們的原油並將其製造為石化工業產品出售給我們,但價格是你支付給我們的價格的一百倍。…從現在開始,你們應該為石油支付更多的費用,這是公平的,比方說…多個十幾倍。
The Shah of Iran: An Interview with Mohammad Reza Pahlevi
當時的FED主席伯恩斯(任期:1970-1978)以及美國總統尼克森(任期:1969-1974)在他們自己的回憶錄都將這段可怕的通貨膨脹推給暴漲的石油價格,對災難性的貨幣擴張是隻字不提,《華爾街日報》在1986年1月對這時期的評論是:“OPEC got all the credit for what the U.S. had mainly done to itself.” )OPEC對於美國人自己的所作所為貢獻良多),意思大概是感謝OPEC幫美國失敗的貨幣政策做出了背黑鍋的巨大貢獻。
Whip Inflation Now(WIN)

儘管尼克森政府在1971年至1974年之間分三個階段實施了強硬的工資和物價控制(硬性規定商品價格),這些政策雖然暫時減緩了商品的價格上漲卻也加劇了商品的短缺(政府訂的價格太便宜沒人想賣),特別是食品和能源,例如有農民為了不讓自己養的雞被賤價賣甚至選擇將牠們淹死。
1974年8月尼克森總統因為水門事件下台了,由當時副總統傑拉德・福特接任總統,在宣布將通貨膨脹為“第一敵人”之後(不是失業率先),福特政府於1974年10月推出了”Whip Inflation Now, WIN”計劃,該計劃其實只是對一些個人行為的宣傳,例如讓人民盡量漸少能源的消耗、鼓勵儲蓄,並讓大家配戴WIN的小胸針,這當然沒什麼用。福特政府後來也試著降低政府開銷,或是試著提升聯邦基準利率,但最後依然無法有效壓制通貨膨脹。
到了1979年,上述那位親美的伊朗沙王被國內的革命份子推翻成為了末代沙王,此後伊朗巴勒維王朝覆滅。這場伊朗伊斯蘭革命又導致了伊朗石油出口全部停止,世界石油供應又突然大幅減少,造成石油供應短缺,石油價格從每桶13美元猛升至34美元,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
結尾

對比一下1960年代以及1970年代就會發現,1960年代總體來說經濟要好得多,美國透過不斷的印鈔支撐了越戰、詹森總統的Great Society計畫,後來的1970年代就像是償還前10年累積的因果,不論是通貨膨脹還是失業率都要1960年代高得多。
在此之前美國人其實沒有很好的對付通膨的經驗,他們小看了通膨的威力,到1970年底,美國人被持續數年的通膨殘害到以為它永遠不會消失,消滅通膨變成每一個政治人物上任的原因,吉米.卡特(Jimmy Carter)、隆納.雷根(Ronald Reagan),還有後來的FED主席保羅.沃克(Paul Volcker)都是。
新的FED主席保羅.沃克(任期:1979-1987)使用前所未有的緊縮性貨幣政策來處理這場惡夢般的通貨膨脹。他在1980年3月份,將聯邦基準利率從10.25%提升到了20%,但沒過多久又在當年的6月份短暫的下調了的利率到9%附近,隨後通貨膨脹又繼續持續,最後他在12月又將利率提高到20%,並保持在16%以上,一直到1981年5月終止。這種極端的利率確實結束了美國的通貨膨脹,但這也造成了後來的1981年經濟衰退。
1970年代投資人將能抗通膨資產的價格推到天花板,投資界的真言是找出什麼是”They don’t make more of“(他們無法創造更多的什麼),例如黃金或海景第一排的房產,這10年也稱黃金的1970大牛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