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4年到1971年,世界主要的貨幣體系為布列敦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這個體系奠定了後來以美元為國際主要貨幣的地位。自1944年開始世界各國逐漸捨棄過去以”黃金“做為貨幣發行的主要依據,改用”美元“做為發行本國貨幣的基礎,並且美國政府同意世界各國的央行能夠以每35美元1盎司的價格向美國政府兌換黃金,以維持各國對美元的信心。美元就是黃金,黃金就是美元,有美元就能發行本國貨幣,美元成了美”金”。
隨著時間推移,美國發行的美元數量逐漸超過持有的黃金存量,世界各國對美元的信心降低,也陸續將手中的美元向美國兌換成黃金,美國的黃金存量越來越低。1971年總統理查·尼克森宣布停止美國將美元兌換成黃金的義務,布列敦森林體系也宣告瓦解。
成立背景
1944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尾聲,同盟國的勝局基本已定,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代表都被召集到美國的布列敦森林鎮,當時大部分國家已經被戰爭摧殘到一片廢墟,他們迫切地需要討論出一個能夠支撐戰爭之後的經濟、貿易發展的新的貨幣系統。
會議就圍繞的到底該採用英國提出的計畫還是美國的計畫,兩國提出的計畫都差不多,都要求各國間的利率固定才能促進貿易、便於資本累積。
英國是傳統老大哥,代表凱因斯提出以一種新貨幣-班克爾(Bancor)作為全球的儲備貨幣,班克爾以一籃子商品做擔保,其中也包含黃金。美國是新的老大哥,代表是懷特,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各國因戰爭只能不斷地向美國購買如食物、民生用品等,到當時美國已經坐擁全世界約2/3的黃金,而歐洲是幾乎沒有黃金了,在此情況下美國的影響力無遠弗屆,懷特說:我們使用美元吧。

Resource
於是會議的結果便是美國政府同意成員國的央行(只有央行,個人無法)能夠以每盎司35美元的價格向美國政府購買黃金,並且美國有義務確保足夠的美元供應促使世界金融發展,美元成為了唯一的世界貨幣、唯一與黃金掛鉤的貨幣,其他國家的貨幣則與美元掛鉤。
布列敦森林體系建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來保障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以及提供國家借貸得窗口。
布列敦森林體系確實維持了後來一段時間的金融穩定但也存在幾項弱點:
- 沒有規定美元發行量對其黃金庫存的比例。
- 人們會直覺的認為美國政府會根據自己有多少黃金才發行多少美元,然而不是。
- 既要保障其他國家能夠以35美元換回黃金的權利,又要保障足夠的美元供應給各國,這兩者相互矛盾。
- 雖然當時美國人民被法律限制不能擁有黃金,但是世界上還有其他市場可以買賣黃金。
- 於是美國很難維持35美元每盎司黃金的美元價格,每當市場上的金價超過35美元,美國只能持續拋售黃金來維持金價。
做為二戰戰勝國的中國也有派遣使者出席布列敦森林會議,代表是孔家後人孔祥熙。

1949、1967英鎊危機
自布列敦森林體系開始5年後英國發生了一場英鎊危機。原先在會議中各成員國說好要固定彼此之間貨幣的匯率,都說好要將自己國家的匯率與美元維持固定,如此一來彼此的貨幣匯率也將維持不變。
但英國維持得很辛苦,現在大家都不要英鎊了。相比以前英國是貿易大國,世界上其他各國都將英鎊視為經濟體中的主要貨幣,英國出口到世界各地的商品非常多,大家都跟英國買東西。但現在人們賣出手上的英鎊購買美元來跟美國做生意,美國的工業生產遠遠超過英國,一隻看不見的手給英鎊大來承重的賣壓。
為了維持英鎊的價格,英國不得不使用儲存在英格蘭銀行(英國央行)所剩無幾的黃金來到市場上購買英鎊,但這當然不是長久之計。1949年英國決定官方將英鎊兌美元貶值約30%,原先在布列敦森林會議時說好的1英鎊等於4.03美元,現在改成2.8美元(影片連結)。到了1967年,又因為戰爭的動盪(第三次以阿戰爭)導致石油、商品物價上漲,英鎊再一次官方宣布貶值14%,從2.8美元調整到2.4美元。(布列敦森林體系崩了以後改為浮動利率。)
1948-1952馬歇爾計畫
就像如果一個國家財富分配極度不均,就很容易導致動亂、導致極端社會主義的產生,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有錢,而其他全部都貧困潦倒,那整個世界也就容易走向動亂,也就有可能就醞釀下一場更大規模的災難,二戰結束後的世界是這樣的情形。
二戰後英國一半以上的工業處於癱瘓狀態,法國人一天只有300多公克的麵包,德國的貨幣已經沒有購買力了,德國人開始將美國士兵帶來的”駱駝牌香菸“當成貨幣使用,在沒有電、煤炭的情況下1946的冬天剛好是世紀大寒冬,在德國數十萬人因寒冷或飢餓死亡。
馬歇爾計畫(The Marshall Plan),又稱為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就是給歐洲各國援助,使其能夠恢復經濟增長,另外帶來的好處是只要社會穩定下來,西歐國家就能維持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就能有效遏止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的擴張。
既然稱作”歐洲復興計畫”一開始自然也包括蘇聯,況且當時美國與蘇聯還是二戰的盟國關係。美國提出的條件是若要援助蘇聯,其需要接受美國提出的規範約束,蘇聯不答應,又強拉著東歐夥伴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等國家另外組成經濟互助委員會一起拒絕參與美國的馬歇爾計畫。
馬歇爾計畫大約提供了歐洲國家130億美元的資金給歐洲。人們相信美元,所以當這些國家有了美元就更容易讓他們重建自己的貨幣體系,人民就也會相信自己國家的貨幣,漸漸地美元取代了英鎊曾有的世界貨幣地位。
1960、1968美元危機
自1950年到1953開始美國參與了韓戰,戰爭的經費加上各種世界級的援助計畫、冷戰所需要的軍費開支,美國的收支逐漸惡化,終於美國政府開始面臨財政困難。
1960年10月,黃金市場上的金價已經上漲到每盎司41.5美元,相比美國政府的官方定價35美元再高出了6.5美元。主要原因是當時美國的黃金儲備(178億美元)已經低於其對外短期負債(210億美元),這引起人們對美國能否按每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的信心發生了動搖。如果美元持續貶值,人們將會傾向購買黃金之類的資產來保護自己的購買力,於是黃金需求上升,金價上揚。對西歐各國來說如果美國無法承諾將美元換成黃金不只布列敦森林體系將完蛋,手上的一堆美元也就扮成廢紙。
鑑於美國的強大經濟及軍事實力(當時還有蘇聯的威脅),也為了維繫美元對黃金的價格,美國與友好的西歐各國(德、英、法、意、比、荷、瑞)於1961年共同建立了倫敦黃金總庫(London Gold Pool),規則是大家一起提供一些黃金,這些黃金將被用來調節美元對黃金的穩定性,如果金價大於35美元,則將黃金總庫裡的一些黃金拋售到市場上來讓金價下降。
國家 | 參與比例 | 數量(公噸) | 價值 (每盎司35美元) |
美國 | 50% | 120 | 1億3,500萬 |
德國 | 11% | 27 | 3,000萬 |
英國 | 9% | 22 | 2,500萬 |
法國 | 9% | 22 | 2,500萬 |
義大利 | 9% | 22 | 2,500萬 |
比利時 | 4% | 9 | 1,000萬 |
荷蘭 | 4% | 9 | 1,000萬 |
瑞士 | 4% | 9 | 1,000萬 |
另外1961年開始美國又直接參與了長達數年的越戰,為了維持戰爭,美國持續財政支出,美國政府並沒有為了越戰向人民增加戰爭稅,結果是政府的負擔更大,另外還有林登·詹森的偉大社會計畫(Great Society),這些都要花錢、都加速黃金從美國流出的速度,西歐國家擁有的美元也就越來越多。
到了1967年美國的外國債務總額飆升至360億美元,而美國只有120億美元的黃金儲備(10,722公噸),僅佔外國債務總額的三分之一。
1968年發生了第二次美元危機,美國與盟友再無力維持市場上的黃金價格,於是索性就放棄,改為實行“黃金雙價制”,規則是在國與國之間,各國央行可以向美國用35美元換取1盎司黃金,而國與國之外的黃金市場就讓市場去決定它的價格(倫敦黃金總庫的功能也因此瓦解),於是私人市場上的金價就隨風上漲,逐漸拉開了與黃金官價的距離。
另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在此時發明出了”紙黃金”,他們創造了特別提款權(SDR),SDR就是大家都同意的黃金,它可以用來履行黃金的義務,但不可用來購買商品。這些現象都標示著布列敦森林體系終將瓦解。
1965法國要求贖回黃金
1965年2月,法國總統戴高樂可能瞭解布列敦森林體系遲早完蛋,錢還是放自己家好,於是宣布了將會向美國以每盎司35美元的金額換回黃金,他也派法國海軍越過大西洋,領取了法國的黃金儲備,這些儲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轉移到了那裡,隨後又有幾個國家跟隨其步伐,例如西班牙隨後也將6000萬的美元儲備兌換成黃金,聯準會就像是正在被擠兌的銀行,擁有的黃金庫存直線下降。
法國時任的財政部長說明了“美元的過高特權”,美國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印出美鈔(財政赤字),並且可以輕易用這些美鈔購買有實際價值的外國商品或服務,而且美國承擔的美債以美元計價,這些美債值多少還是美國說的算。
1971美國關閉黃金贖回窗口
1971年8月13日,美國總統理查·尼克森宣布暫停將美元兌換成黃金的義務,這件事被稱為”尼克森衝擊“。因為如果再換下去,美國將會流失所有庫存的黃金,如果哪個國家還想繼續拿美元換黃金,但發現美國已經沒有黃金了,將引發嚴重的貨幣系統崩潰。
鑒於美國強力的軍事力量且蘇聯的威脅還在,當時並沒有國家發出劇烈的抗議,但從那一刻開始所有國家的貨幣不在與黃金有關,國與國之間的貨幣由固定利率轉變為浮動利率,美元的發行再也有沒有任何限制直到今天。美元和黃金的被迫脫勾也彰顯出了美元的濫發,這也是1970年代大通膨的主要原因之一,到了1980年金價已由35美元上漲至85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