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準備金率(Required Reserve Ratio)與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

存款準備金率(Required Reserve Ratio)

當民眾將錢存入銀行或其他儲蓄機構時,銀行為了賺錢會將存款人的存款用較高的利息借貸出去。法律規定銀行不能夠將存款人的存款100%都借出去,而是需要保有一定比例的存款當作準備金以應付提款的需求,這個比例就稱為存款準備金率。

舉例來說如果存款準備金率為10%。
今天民眾甲將1000元現金存入銀行A中,銀行A只能合法最多將其中的900元借貸出去給其他人(民眾乙),剩下的100元需留在銀行當作準備金。

調整貨幣量的工具

因為存款準備金率限制了銀行能夠借貸的金額,因此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將能夠調整市場中的貨幣數量,央行藉由調整貨幣量將(短期)利率調到目標區間內。

延續上面的例子,假設民眾乙借到了900元後向車商買車,車商獲得900元後存入銀行B,此時甲的存款有1000元,車商的存款則有900元。

就這樣原本市場上只有1000元變成1900元了,另外銀行B還可以將車商存款的90%(810元)借給丙。

在繼續延伸一下,假設丙後來拿810元去向家電商購買冰箱,家電商把賺來的錢存入銀行C,到這裡甲的存款+車商的存款+家電商的存款就有2710元了,C銀行還可以借出其中的729元給民眾丁。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了解到,若存款準備金率為10%,1000元的現金最終可以創造約10000元的貨幣量(1000+1000*0.9+1000*0.9^2+….+1000*0.9^n)=10000。

若存款準備金率調整為5%,1000元的現金最終可以創造約20000元的貨幣量(1000+1000*0.95+1000*0.95^2+….+1000*0.95^n)=20000。

在實際生活中,法律通常會針對不同的存款類型(例如定存、活存)設置不同的存款準備金率,這聽起來很合乎邏輯,活存帳戶可能存款人會常有提款需求,相反定存則很有可能存戶不會輕易解約。

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

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簡單地代表了每一塊錢最多可以創造多少倍的貨幣量。10%的存款準備金率,代表了每一元最多可以創造其90%的貨幣量,而如同以上例子,這90%的貨幣量又可以創造自己本身90%的貨幣量,以此類推下去,於是可以簡單計算貨幣乘數:

貨幣乘數=1/ 存款準備金率

如果存款準備金是10%,那麼貨幣乘數將是10,代表每一元可以創造最多十元的貨幣量。

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
代表了由央行發行的貨幣總量,假設貨幣基數是1億元,那麼透過一系列借貸流程,狹義貨幣供應量(M1)最多將膨脹至10億元,如果央行希望增加貨幣供應量而將存款準備金率降至5%,並且貨幣基數不變,那麼透過貨幣乘數20(1/0.05=20),代表M1最多將膨脹至20億元,反之亦然,如果央行希望減少貨幣量,也能透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進而降低貨幣乘數,達到貨幣量收縮的效果。

3room

作者。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