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貨幣基數(MB)就是:
1. 實際由央行”印”出的鈔票,加上
2. 各儲蓄銀行或機構在聯準會戶頭裡的金額。
商業銀行等儲蓄機構在聯準會都有帳戶(央行是銀行的銀行),透過一些資產的買賣,聯準會可以調升、調降其餘額達到控制貨幣量的效果。
舉例來說聯準會向A銀行的儲戶購買面額500美金的美國國庫券(T-Bill),就會在A銀行的戶頭中憑空增加500元並把國庫券買走。就這樣500元被創造出來了,隨後A銀行可以再把500元借出去, 到最後這500元就可以被放大到好幾倍,但貨幣基數始終就是500元。

透過這樣的資產買賣(公開市場操作),聯準會就可以控制經濟體中的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進而影響更廣的貨幣擴張量。
貨幣基數的組成
下面表格彙整了貨幣基數的組成部分,當聯準會進行金融資產的買賣時貨幣基數就會改變。
貨幣基數 (Monetary Base) | 說明 |
流通中通貨(Currency in Circulation) | 滿足生活基本消費的現金,在儲蓄機構以外流通的貨幣。即領出來的實體鈔票+硬幣 |
準備金(Reserve) | 儲蓄機構存在FED的帳戶的資金,包含最低存款準備金以及超額準備金 |
假設A銀行將其在聯準會裡的資金借400元給B銀行,B銀行就將其中200元借給貸款人假設Amy。這樣一來
貨幣基數 = A銀行的準備金 + B銀行的準備金 + 流通中貨幣
500 = 100 + 200 +200

每個禮拜這裡都會公布最新的貨幣基數數量。
在2019年11月,貨幣基數為3,315,603 Million,總準備金是1,595,222 Million(包含在銀行金庫裡為了滿足最低準備金的部分65,881 Million),流通中通貨為1,786,261 Million。

貨幣基數的走勢圖
最後觀察一下1984年到2019的貨幣基數變化圖,其中1999年12月出現一個小突起,是因為當時要進入2000年時,人們擔心因為電腦作業系統問題導致電腦無法順利運行(千禧蟲危機),當時的聯準會主席Greenspan因應這個問題而提升了貨幣基數,另外2001年也有一波突起則是Greenspan因應911恐怖攻擊所做的反應。
最明顯的是2008年後的3波直線上升,這3波叫做QE1,2,3。因為量化寬鬆(QE)就是聯準會購買各種金融資產,然後把現金塞到銀行系統中,所以貨幣基數上升非常多。美國人花了24年才讓貨幣基數從1,830億成長到2008年的8,760億,然而到了2014年短短6年貨幣基數就成長到41,498億,2014-2019這段時間貨幣緊縮且升息才有下降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