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鬆政策的邊際效應(Less effective on Continuously Monetary Easing Policy)

Ray Dalio的2019/5的文章發布的“貨幣政策3 (MP3)以及現代貨幣理論 (MMT) by Ray Dalio”提到說當下一波金融危機來臨,政府勢必要推出更兇猛的寬鬆政策(MP3)來度過難關,其中的原因是:
1. 利率已經貼近0%或低於0%了。
2. 寬鬆政策的邊際效應遞減。

第一點應該很容易理解,萬一現在又景氣蕭條了再靠降息也很難有效刺激經濟,再低也沒有剩幾%可以調整。如果是想用負利率刺激消費,例如利率−0.5%,那大家應該就是直接把錢領出來放家裡了,而且這樣設定還給人帶來一種經濟將要更差的恐懼。

關於第二點”寬鬆政策的邊際效應遞減”在《大債危機》一書中Dalio有提到他對於泡沫的看法 :

通常在最糟的債務泡沫環境下(1292年的美國、1989年的日本)商品或勞務的通貨膨脹不高,但由於債務成長而推升的資產價格通貨膨脹卻很高。

也就是在泡沫成長的過程中,資產的價格會被推得很高,例如股票、房地產,而在同一時期的物價或者是薪資卻不會同步增長,可能代表企業獲益能力不會明顯提升。

用下面的圖例說明因為邊際效應的關係,風險性資產的價格總有一天將無法再繼續推升。

在持續寬鬆的政策下,風險性資產的期望報酬率將越來越低,然而投資人卻還是要承受虧損的風險,一路繼續下去,當情況越來越嚴重時投資人可能就會傾向持有現金或是其他安全資產。(當然普遍有人認為股利不重要,因為價格會被推升,但這種情況就很像是明明知道它沒這個價值,卻還是買進等人接,像台灣的房價。)

透過本益比也能觀察股價是不是相對高,不過發明席勒本益比的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席勒也曾在2017發文說:

觀察本益比並無法得知股票將要上升或下降,因為如果有人願意進場,那股價還是會繼續維持高價位,從目前狀況來看(2017年),相比過去股價崩盤前市場明顯的投資氛圍,似乎並沒有股價崩跌的風險。

這裡可以查詢到現在的 Shiller本益比。(2019年的Shiller P/E ratio大約是1929年大蕭條前的高點)

美國企業稅後獲利 vs 羅素3000 vs S&P500

觀察1990年至今年2019美國企業稅後獲利 vs 羅素3000 vs S&P500的走勢,大概可以看出來從2011年左右企業獲利大概都維持在同一水準,但其實企業稅從2015年急速降低,這段時間以來美國企業獲利的確並未有上升反倒是下降了,
然而,股價卻是持續上升。

雖然羅素3000以及S&P無法代表全市場,但還是提供了不錯的資訊

3room

作者。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