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本益比或稱景氣循環因素調節後本益比(Cyclically Adjusted Price-Earnings Ratio, CAPE),由201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席勒(Robert Shiller)以及坎貝爾(John Campbell)所確立。
什麼是本益比(price/ earnings ratio, P/E ratio)
本益比是最基本、最根本評估股票的指標,首先”盈餘”代表企業扣除成本、稅後的實際獲利,而將”盈餘”除以”總發行股數”就可以得到每股盈餘(EPS),這個數字代表投資人每擁有1股應該獲得的收益。而”本益比(P/E ratio)”則常常被用來衡量股票是相對貴或是相對便宜,公式為:
本益比(P/E ratio) = 目前股價(Current Price) ÷ 每股盈餘(EPS)
所以可以看出來,本益比衡量的,是投資人願意花多少錢去買目前價值1元的盈餘:
本益比越高,股票越貴。(不是現在股價高就是每股分下來盈餘低。)
本益比越低,股票越便宜。( 不是現在股價低就是每股分下來盈餘高。)
假設有ABC公司目前每股100元、過去1年EPS為10元,則本益比就是10 (=100/10),也可以想成花10年的時間企業就可以幫你賺回當初投入的本金。而如果另一家同產業的DEF公司也是每股100元,但過去1年EPS為20元,則本益比為5,這時候若只單純看本益比則DEF更為划算。
本益比的不足
加總的偏誤
在計算指數或是投資組合時的傳統方法,是將組合中的總市值與組合中的總盈餘來做比較,用下方例子來看,即使組合中A公司的比重佔了94%,但當僅佔6%的B公司有嚴重虧損的時候,整體的本益比將高達160。

這種計算方式在實際上不合理的地方是,一家公司的損失其實無法抵銷另一家公司的獲利。實際又生動的例子就是發生在2008年至2009年次貸危機,若觀察那段時間的資料,S&P500的本益比會發現是驚人的123,突破天際,原因是S&P裡的少數幾家金融企業(例如花旗、美國銀行、AIG等)在當時出現高額損失,在傳統的計算方法上“抵消了”其他公司的獲利(並不考慮權重)。
高達123的本益比在說”這時買入S&P500指數是非常貴的”,然而從未來看,2009年第一季應該是股價是十年來的相對低點(買入的好時機),所以使用本益比判斷股價高低在經濟動盪的時候就會失準。
席勒本益比的誕生
早在30年代,巴菲特的老師葛拉漢就曾經指出單純的看本益比就會有上面的問題,於是率先構想出了”用過去一段時間(例如五或十年)的平均EPS來就算計算本益比”,使用過去資料暗示了股票長期走勢將「回歸平均」,於是葛拉漢版本的本益比大概是長這樣:
本益比 = 股價(Price) ÷ 過去幾年的平均每股盈餘(EPS)
後來80年代的席勒更進一步改良了葛拉漢的版本,設定十年為區間並加入了通貨膨脹的考慮因素,就這樣我們有了以下公式:

席勒本益比 = 股價(Price) ÷ 過去十年經通膨調整後的每股盈餘(EPS)
一樣用公司ACB的例子:
經計算只考慮最新一年EPS的傳統本益比為21.6,而考量過去十年平均EPS且通膨調整後席勒本益比為32.3。
在這傳統本益比告訴投資人每一股你大概花21.6年就能回本,然而席勒本益比則說要32.3年。
席勒本益比的優點
因為拉平了景氣循環而造成的暫時利潤波動,觀察席勒本益比可以更加真實的了解一檔股票是否被高估或低估了,除了觀察個股,席勒本益比也常被用來衡量市場指標例如S&P。
2000年3月,S&P500 席勒本益比飆升到創天高的43,而就在當時席勒發表了著作《非理性繁榮》,說明人們非理性的投資行為推升了資產價格,結果就在隔月.COM的金融泡沫就破裂,股價一瀉千里。
回溯到2009年,S&P500的席勒本益比也在2009年降到了一個相對低點,而傳統本益比則是123,勇敢的投資人也許是可以參考席勒本益比來判斷股市的入場時機的。
在2017年5月,席勒接受CNBC的採訪針對當時CAPE達到29高於歷史平均17做出評論,他卻也沒有認為當前美國股市很危險,甚至認為股價及房產再持續多年上漲的可能性很大。所以說席勒本益比並不能告訴我們資產將要上漲或下跌,資產價格的波動主要還是跟有沒有人再願意進場接盤有關。雖然這無法預測一個資產哪時是最高點或最低點,但它可以是一個好工具反映該資產是不是相對會或是便宜的。
這裡可以觀察目前S&P 500的席勒本益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