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吉尼係數
吉尼係數是國際間普遍用來衡量貧富差距的一個指標,數值介於0-1之間,要了解這項指標先看在極端情況下的情形:
當吉尼係數為:
0 = 社會中所有人的收入皆相等。
1 = 社會中所有收入只掌握在一個人手中。
所以當吉尼係數越高時代表這個國家內的財富分配越不均,相反,當吉尼係數越小則代表財富分配越均勻。有時候會看到吉尼係數介於0到100之間,那只是將原來的數值乘100來呈現。知道這件事基本上就可以來使用這項工具了。
吉尼係數的實際案例
下圖是美國普查局公布的美國每年吉尼係數的變化,從1947年到現在,1968年擁有最低的吉尼係數(0.348),之後就一路飆漲且少有下降。理論上隨著貧富差距的跨大伴隨著應該是社會的動盪或是治安問題,在民主國家也可以期待對貧民有利的政策會比較吸引選民,例如增加富人稅、豪宅稅以及最低工資、增加失業補助款之類。
維基百科說明說有下面的圖,大略呈現了截至2014年得到的各國吉尼係數比較。
圖片說明中有提到有些國家的資料可能還停留在非常久以前的統計數據,所以就參考著看吧。
吉尼係數越低、貧富差距越小,原則上相對地社會秩序越穩定,正常來說政府應該設法追求縮短貧富差距是無庸置疑的,台灣看起來相對世界不算高,2018年所得吉尼係數是0.337,但如果是看總財產的吉尼係數就非常恐怖了,參考文章)
By M Tracy Hunter – Own work, CC BY-SA 3.0, Link
CIA Factbook曾公布一張圖表,將一個國家的人均GDP(GDP per Capita)與其吉尼係數進行了比較,發現原來美國的人均GDP與挪威、瑞士等北歐發達國家處於同一水平,但貧富差距的指標-吉尼係數卻與中國、俄羅斯同水平。
吉尼係數的盲點
簡單說明吉尼係數的算法,假設有兩個族群X以及Y,每個族群各10人。
族群X = 全國每人的年收入都一樣10元 (這個群組是吉尼係數GINI=0的群組)
族群Y = 有人收入高有人收入低(較貼近真實情況)
先將X族群的累積收入圖畫成左邊的圖表,會發現它將是一條斜線而且完全沒有弧度,我們將它稱為”完全均等分配線”。
接著再畫Y族群的累積收入圖,它將出現一條有弧度的曲線,稱為”洛倫茲曲線”,觀察這兩條線它們將一個三角形分成兩塊面積:
“完全均等分配線”到”洛倫茲曲線”的面積=a
“洛倫茲曲線”以下的面積=b
而吉尼係數 = a/(a+b)。
而這樣的計算方式可能會有一些盲點:
1. 沒有顯示哪裡分配不公
是年輕族群與老年族群間的收入分布不均嗎?或是性別間的分布不均?沒有這些資訊可能會讓政府很難制訂有效的政策來對症下藥。
2. 各國間沒有明確規定吉尼係數的計算方式
例如是稅前還是稅後?本國內的外國勞工是否加入統計?這些資訊其實國際間並沒有明確統一。
3. 比較不同國家間的吉尼係數可能因為人口多寡、產業型態不同而難有客觀比較
吉尼係數幾乎都是以年為區間做計算,但因為國家主要產業的不同,有些國家收入的波動大而有些小,單看一年收入的吉尼係數很知道這兩個國家的是不是貧富差距有係數顯示差距的這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