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GDP比較生活水平 — 實質GDP以及實質人均GDP

透過GDP比較生活水平

通常不用財富(Wealth)來衡量一個國家人民的生活水準而是用一個國家的產出(Output)來衡量,這是因為類似於股票、債券這類的金融資產雖然讓人感覺很富有、讓人感覺當未來想購買商品時可以將金融資產隨時賣出,但很顯然這種做法在災難發生時(產出下降時)是行不通的,當大家一鼓腦的拋售金融資產時,這些財富可能對你生活的保障毫無作用,另外類似股票的資產每年得到的配息其實也來自於其企業的產出

當產出代表的是一個國家所能創造出來的產品(Goods)跟服務(Services)的總和,通常用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來表示,GDP也可以比較“不同時期”或是“不同國家”人民生活水準間的差異。通常使用支出計算法(National Spending Approach)來計算GDP,計算方式是:

GDP = 政府支出 + 投資 + 消費 + 出口 − 進口

看美國1947-2018年GDP資料,1950年美國GDP約為300 Billions(3,000億美元),而到了2018年GDP成長到20,580 Billions(20兆5,800億美元),這樣我們可以說2018年的美國人的生活水平比起1950年的美國人高了68.6倍嗎?

美國1947-2018年名目GDP

在此之前須要先知道拉高GDP的兩種方式:

1. 商品或服務的價位變高了
例如以前一個滑鼠賣1,000元,但我決定把售價提高,同樣一個滑鼠要賣10,000元,於是現在每賣一個一樣的滑鼠對GDP直接貢獻加10倍。

透過通貨膨脹來衝高GDP。

2. 商品或服務的品質提高了或是效率變高了
例如以前一個滑鼠賣1,000元,但今年推出一個更好的滑鼠我要賣更高的價格2,000元,或是今年因為生產效率提升而生產更多的滑鼠賣出更多的量、賺了更多的錢,當然也能是原本我可以一次只能照顧2個嬰兒,但今年我找到了一個新方法可以一次照顧4個嬰兒。

透過生產力的提高來提高GDP。

看得出來第2種GDP提高的方法(透過生產力)才是實際意義上經濟水準的提升,因此如果我們要評估生活水平是不是提高就必須把通貨膨脹的因素去除掉

經濟學家將這類型類似依靠效率提升的生產力稱為全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是指不包括資本投資(Invest)和勞動力增加(Lobor)等原因,其他所有影響產出的要素。例如勞工學習能力上升、導入新的管理方式之類。全要素生產力通常被代指勞工生產力(Labor Productivity),通常來說,全要素生產力高的國家薪資及生活水準也比較高。

回到美國1947-2018年GDP的例子,排除通貨膨脹的因素讓我們可以觀察實質GDP (Real GDP),以2012年物價為基準,1950年實質GDP為2,289 Billions,到了2018年實質GDP大概是18,638 Billions,因此透過觀察實質GDP,結論是2018年美國人民生活水平是1950年的美國人的8倍,但是不是還有什麼其他因素還沒有被考慮到的呢?

美國1947-2018年實質GDP

最後還有一個因素沒有被考慮到那就是人口。2018年的美國人口約莫是1950年人口數的兩倍,當然人口也是影響GDP的一個重要因素,更多的人口代表這個國家有更高的生產力,於是我們觀察實質人均GDP(Real GDP per Capita)就是將實質GDP除以人口。

以2012年物價為基準,1950年實質人均GDP約為15,092 Billions,到了2018年實質人均GDP約為56,91 Billions,於是大概可以得到的結論是2018年美國人民比2018年的美國人民生活水平高上3.77倍。

美國1947-2018年實質GDP

其實還有一個被忽略的盲點其實是貧富差距,有些國家擁有較高的人均實質GDP但其實大部分的財富卻僅掌握在少數人手裡。(衡量貧富差距可以用吉尼係數(Gini Index)來觀察)。但縱使這樣,實質人均GDP已經是一個不錯的工具讓我們可以大致將不同時期、不同國別的人民做生活水準的比較了。

3room

作者。

發佈留言